法华经全文网
标题

男声读诵妙法莲华经

来源:法华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20-03-26 09:38:22
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这些法身大土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这些法身大土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提婆达多,也是佛的一个堂弟,他专门反对佛,及佛所做的一切事情。有人说他与佛是冤家,有仇恨、有怨。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成佛,就是提婆达多帮助他成的;不单帮助他一世,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成就道业。不过是帮助的道路不同,他是在相反的道路上来帮助佛;所谓“逆助”,不是“顺助”。怎么叫逆助?好像现在有一个人发心修道,另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就给他麻烦,不是骂他一顿,就是诮他一顿,再不然就给他一点苦头吃,总而言之,总给他麻烦,这正是从反面来考验。

  还记得果某问我说:“我若试验人可以不可以?”我说:“不可以!你要是证得果了,知道一试验他,他就成道了,那可以的;你若没有证果,就不要试验人!”你若试验人,人家也要试验你;你试验人,人受不了了,就堕落;人家试验你,你也受不了了,也堕落了。

  提婆达多就不同,提婆达多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他的神通和佛是一样大的,所以他来反面帮助佛。从这一品就知道了,释迦牟尼佛成佛,是过去听提婆达多给他讲《法华经》,他才到现在成佛。

  “提婆达多”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提婆达多是梵语,翻译为天热。因为他在世的时候,专门从反面来帮助人,令人心里都觉得热恼;这是以因缘为名──以“天热”的因缘,就起的这个名字。提婆达多为什么这么样子反面来帮助佛成道业?这也有一个因缘,现在我先讲一讲这个因缘。

  在过去,有一位大富长者,名须檀。这须檀长者富有奇珍,有七种宝贝,是很富有的。他有个儿子叫须摩提。后来这须檀长者他太太死了,又讨一个小老婆,这二太太又生了一个儿子,叫修毗耶。生了这小儿子,这个须檀长者已经老了;等小儿子大约十八、九岁,年纪不太大时,他就死了。爸爸死了,这两兄弟就要分家,要分财产。须摩提一想,我要是分给他一半,那我不就少了吗?就想了一个方法。想什么方法呢?

  须摩提就对修毗耶说:“灵鹫山那地方很好玩的,我们到那山上去玩一玩!”修毗耶说:“好哇!我早就想到那地方去!”两兄弟商量好了,就一起去。到那地方,就往山上走,走到高山的涧,须摩提就把这个小弟弟给推到山涧里。这一摔,头也摔碎、骨头也摔烂了;须摩提又用石头把他的身体打了很多块,给弄死了。他把家产全都占了。

  须摩提是谁呢?你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就尽做好事,他也杀过人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修毗耶是谁呢?就是提婆达多。他们的爸爸须檀长者是谁呢?就是阿阇世王。你记得他母亲韦提希?阿阇世王把他父亲圈到七道门的监狱里边,就是这个王。因为提婆达多和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有种种的关系、种种的因缘,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提婆达多也还来给他麻烦。

  这一品,不是说这一些事情,是说的提婆达多帮助释迦牟尼佛成佛。可以说是怨憎会苦,但是不叫怨憎会苦,这叫“怨憎会乐”。怎么乐呢?释迦牟尼佛是提婆达多越反对他,他越欢喜,所以这不是怨;因为不是怨,所以他们生生世世都生在一处,大家互相帮助。若是怨,好像两个人不相和,你往那边走、他往那边走,越走越远,不会走在一起;所以这证明不是怨。

  C2.难易得果证法平等(分二)

  D1.明昔日达多通经释迦资之成道 D2.明今日文殊弘经龙女因之成佛  D1(分三)

  E1.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 E2.结会古今 E3.劝信生善 E1(分二)

  F1.长行 F2.重颂 F1(分四)

  G1.明求法时节 G2.正明求法 G3.求得法师 G4.受法奉行

  今G1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这一段经文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为求无上菩提,布施外财、内财、一切所有,都为求法而作布施。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当尔之时,说完了〈见宝塔品〉之后,释迦牟尼佛又是不问自说,告诉一切诸菩萨,和天上的天人、人间的人,以及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佛说,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我在过去很久以前,无量无量劫那个时候,为了求这《妙法莲华经》,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没有一时一刻懒惰过。懈,是懈怠;倦,是疲倦,就懒惰了。只要有讲《法华经》,我就一定要去听,一定不错过机会。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在这种很长很长这么许多的劫里边,我常做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我发大乘的愿,求无上的菩提道,心里头不退转。

  G2.正明求法(分二)

  H1.明六度行满 H2.明推求妙法

  今H1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为了想要满足这六种的波罗蜜的法门,勤行布施,心无吝惜:我殷勤而去行布施。无论布施什么,我心里也都不吝惜。布施什么呢?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我把所有的象、最值钱的马,还有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种的宝贝,或者把我的国家、城池,甚至于把太太、儿子也布施给人,所用的工人、奴婢、仆从,只要其他的人有所需要,我都布施给人。仆从,就是跟着他做工人的。以上是属于外财,这身外之财可以作布施。

  还有内财,是什么呢?头目髓脑、身肉手足:自己的头、眼目、脑、骨髓,还有这身体和所有的肉,或者手、或者足。不惜躯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只要有人需要,我就布施给他。这是属于内财外边的财布施、内里的财也布施,只要有人用得着,我就作布施。以上所说,这都是一种布施。

  释迦牟尼佛为着行圆满六波罗蜜,所以把依报也舍了、正报也舍了,依、正二报都一起舍,舍得连自己也没有了。像这样子,这才是真正布施波罗蜜。

  什么叫持戒波罗蜜?就是止恶防非,防止七支的过错。七支,就是身三、口四;身三,是杀、盗、淫;口四,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合起来就叫七支。在这七支都不犯,这就叫一个“戒”,这是第二度。

  忍辱波罗蜜,什么叫忍辱?忍,是一种强忍;辱,就是人污辱你。强忍,就是根本忍不了了,又能勉强来忍;打骂不还报,这叫强忍。打骂不回报,就是有人打你,你也不和他对打、不反打他;有人骂你,你也不骂他、不还报;这就是忍。如果有人打你一拳,你也踢回去一脚,这谈不到忍辱。如果他打你一个耳光子,打你嘴巴这边,你应该再叫他再打那边,两边都叫他打;为什么?如果单打这一边,那边不打,那边就会生一种妒忌的,所以两边都叫他打。打完了,还不反打这个人;这就是忍。

  精进波罗蜜,就是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始有终。你不能做事做得有始无终──开始做得很高兴的,等到做了一个时期,就不愿意做了,那是无终。你有始有终,这就是精进波罗蜜。

  什么叫做禅定波罗蜜?禅定,就是四禅八定。四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到初禅的境界上,你的气没有了,就像死了似的,呼吸气断了。他若到初禅,你把他埋到地里边三天三宿,他也不会死的;就像瑜伽,有功夫的,可以埋到地里头三个钟头不死。你若到初禅境界上,埋在地里,不要说三天三宿,埋多久也不会死的。有的人若说他证得初禅,先把他埋上看一看!如果埋上,他不死,这证明他到初禅了;要是埋上会死,那他是没到呢!

  到二禅的境界上,人这个脉搏停止没有了。在初禅,呼吸断了,脉还有的;可是二禅这种境界,真像死人一样,脉都断了,心也不跳了──有心跳也少少的,只有一点点。

  三禅不单脉断了,念虑也都断了、都不生了;那个时候,真不打妄想了。在第三禅,念是停止住了,止念了,但是没有断;到第四禅,念断了、没有了,到了舍念清净地。

  初禅又叫离生喜乐地,离开这种的烦恼,而生出一种快乐,但这时候还没有定呢。第二禅又叫定生喜乐地,有一种定了。第三禅又叫离喜妙乐地,离开有喜的念,而生出一种妙乐。第四禅又叫舍念清净地。

  八定,是除了这四禅之外,再加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这是禅定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就是没有争了。为什么有斗争?就因为没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般若;若有真正的智慧,就不会斗争了。

  这都是在小乘里边三藏教的教义,有这样的讲法。讲起这个六度,多得不得了,很多很多种讲法,每一度又有十利。

  六波罗蜜的义理很多,现在用六波罗蜜和十善来讲。由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就是一种布施度、布施波罗蜜;不两舌,这就是一个持戒波罗蜜;不恶口,这就是忍辱波罗蜜;不绮语,这就是精进波罗蜜;不贪、不瞋,这就是禅定波罗蜜;不邪见,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以十善,来配这六波罗蜜。

  又者,六波罗蜜又有三种的讲法:

  (一)对治:第一,布施就是对治悭贪;悭贪就是不舍得,布施就是舍。第二,持戒就是对治毁犯,对治你犯法、犯戒。第三,忍辱就是对治瞋恨。第四,精进就是对治懈怠,你就不懒惰。第五,禅定就是对治散乱。第六,般若就是对治愚痴。

  (二)相生:就是舍家持戒,把家庭舍了、把太太也舍了,就是持戒。持戒时,遇辱则忍,遇着污辱的事情就应该忍;忍完了,你就会精进。精进了,你会调五根,就是调和眼、耳、鼻、舌、身;把五根都调和了,它就都不作怪、都听你的招呼,就是有定了。这五根调伏了,你就知道这法界性;知法界,就是般若。所以这是相生的讲法。

  (三)果报:你布施,就能得到富贵、有财宝的果报。你若持戒律,就得到诸根具足的果报,不会瞎眼睛,不会瘸,也不会或者没有手了,或者没有腿,或者六根不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具足。你若能忍辱,就能得到容色端正,你相貌生得就会很圆满、很美丽的。为什么他丑陋?因为他前生什么也不忍,所以就丑陋了。你能精进,就能得到大势力,有很大的力量。你若禅定,就能得到寿命安考──寿命很长的,愿意活多大年纪都可以的。般若得到的果报,就是辩才无碍,得到会讲、会说。

  这是三种的讲法,再讲十利;每一种波罗蜜又有十种利益──

  第一度“布施波罗蜜”。修布施有十种的利益,什么是十种利益?

  (一)能降伏悭贪烦恼:悭贪,这是一种烦恼,很不容易降伏的;必须要用布施,才可以把这个悭贪的烦恼给降伏了。

  (二)舍心相续:你前念想要舍,后念又不舍了,这谈不到舍。你必须要念念都有舍心、有布施心,要接连不断的;相续,是继续、不停止。

  (三)与众生同资产:同一切众生平均财产,没有什么分别;因为你的钱可以布施给其他人,大家都通有无了。

  (四)生富贵家:能生到富贵的家里去。

  (五)生生施心现前:施心,就是布施的心;生生世世都有布施心,都能发布施心。

  (六)四众爱乐:比丘、比丘尼都欢喜你,优婆塞、优婆夷也欢喜你,为什么呢?你可以布施给他。

  (七)处众不怯畏:你要是没有德行,遇着很多人,不是怕这个,就是怕那个。看见这个人,啊!他太有德行了!就也怕他;看见那一个人,哦!他太凶了、太恶了!你也怕他。他善,你也怕;他恶,你也怕。你若有做布施,就是善也不怕,就是恶也不怕,这叫处众不怯畏。

  (八)胜名遍布:你有布施,人人都知道你是个大富长者;你这好名誉,谁都知道。

  (九)手足柔软:手也很绵软的,所谓手软如棉,手好像棉花那么样子,好柔软的。不像粗人,那个手脚很粗的;你摸到他的手,就好像摸到铁沙子上那么硬。佛手是兜罗绵手,这都是生生世世行布施所得到的相好。

  (十)恒值善知识:这种更好,什么呢?常遇善知识。你要是到道场,就能常常遇着真正的善知识,来用苦口婆心──苦口,就是他专门说你不愿意听的话,你听着他说的话,好像很苦似的;婆心,他心里是一种慈悲心。你遇不着真正善知识,就是你在前生没有做布施。

  你能布施,就能得到这十种的利益。其余五种的波罗蜜,也每一波罗蜜,都有十种的利益。

  第二度“持戒波罗蜜”。戒,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诸恶不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你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真正的持戒。你要是不能诸恶不作,说是小小的毛病不要紧,这小小的过错,大约对我修行没有什么害处吧?你要知道,头发虽然细,要是集聚多了,也就变成粗了。所以,你不要以为小毛病就改不改都不要紧的,越小毛病越要改。那么说,大毛病不要改,小毛病改就可以了吧?你若小毛病能改了,大毛病自然就没有了;大的过错,就是由小的过错集聚而成的。微尘虽小,可是能成一座山,我们这过错,也是这样子。

  那么众善奉行,说是大的善我才去做去,小的善不要做了吧?不是的。你要由小而大,由近而远,由浅入深;所以你小的善若做了,那大的善也自然就有了。你做多了小善,就是大善;所以说“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你不要以为善小,你就不要做;你不要以为恶小,你就去做去。这就是“戒”的意思。持戒的人,你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就能得到十种的利益。这十种的利益:

  (一)满一切智:你要是持戒持好了,就能圆满你一切的智慧。

  (二)如佛所学:和佛所学的是一样的;佛就是以戒为师,所以才说“金刚光明宝戒,是诸佛之本源”,诸佛都是从这个戒生出来的。

  (三)智者不毁:你持戒律,除非无知的人来毁谤你、破坏你;有智慧的人,绝对不破坏你、不谤毁你、不会找你的毛病。无知的人,当然他乱讲了,你就是好的,他也说你不好;你不好,他又说你好。为什么?就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才颠倒是非、黑白不分,这叫愚痴人的行为。现在你持戒,智者不毁谤你,而且还赞叹你。

  所以你想要人家赞叹你,你就不要争第一,不要去抢第一。你要做出来事情做得第一,谁能做得最好,谁就是第一;做得不好,你就是第一,也是一个假的,没有用的。你看那些个演电影的,有做皇帝的,又有做娘娘的,但是他那个是假的。虽然大家看他是皇帝,哦!这是影帝呀!电影的皇帝,那没有什么用的;电影的娘娘,也不是真的。为什么他做电影的皇帝?为什么她做电影的娘娘?就因为他在往昔就喜虚荣,就好假名,真的事情他不干,尽做假的事情。所以他欢喜做皇帝,就做了一个电影的皇帝;欢喜做娘娘,就做了一个电影的娘娘──就是影后。可是,这不过是作戏而已,是演电影而已。

  (四)誓愿不退:这是最要紧的。他发誓愿:“我是为求佛法,就是怎么样困难,甚至于饿死、冻死,也不退失我的菩提心!”发这个愿,没有人供养我,那是最好的。不要贪图供养,不要一天到晚想人家送一点什么供养之类:“这可是我有道德了,我修行了!有人供养我了!”这就错了!要发为求佛道的誓愿,舍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乃至躯命;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发这种菩提愿,永远不退、不向后转。好像舍利弗行菩萨道,眼睛挖出来,挖错了,人家就给摔碎了,他便不行菩萨道了,这就是退了。我们在佛法里边,越困难,越不退,那才是真正求佛道的人。不容易啊!各位善知识!想求佛法,这是一件最难的事情,不是五分钟的热度,过了五分钟之后就凉了。

  (五)安住正行:安住,就是平安住在什么呢?就是正行,不要行邪行。所谓“正行”,就是要利益人,不是利益自己。你尽有一种攀缘心,那就不是正行;你若没有攀缘心,这就是正行。

  (六)弃舍生死:把这个生死不要了;不要舍不了这个生死,认为我这个生命是最宝贵的,要好好地供养这个身体,好好地给它吃点好东西,或者给它买一点维他命补一补,或者买一点有营养的东西,来叫这个身体强壮一点。你叫它强壮,它可不叫你强壮;你这个身体越强壮,你的智慧就越衰弱。你的智慧衰弱,你这个身体强壮,那是假的;所以要弃舍生死,这生死问题不要紧的,生就生,死就死,把它看得很平常;但是你可要修行,你若不修行,说是生死没有问题,那你就生了死,死了生,永远也离不了生死。不看它重要,而且要修道,这才能了生死。

  (七)慕乐涅槃:慕,是羡慕,我最欢喜这个涅槃的法了,所谓“涅者不生,槃者不灭”,持戒就是要得到这个涅槃。

  (八)得无缠心:什么是无缠心?就是你心本来很有智慧的,菩提心也很大的,可是被缠住了;就是被十缠(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被这十种的东西,把你的心给缠住了。缠住了,智慧也生不出来了。那么得到无缠心,就是把你心解脱了。

  (九)得胜三昧。胜,就是和普通的三昧不同,是殊胜的这种定力。这种定力,呵!那真厉害,什么乱也扰乱不了他。这种定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殊胜的一种定。

  (十)不乏信财:有信心,这是你的一种财宝;若没有信心,那你就是穷人。好像法师讲法,你若没有信心,就生不出来菩提心;生不出菩提心,你就等于穷人一样。乏,就是“少”,不少信财。这信财多得很,很充足的;你充足信心,就等于是你有了财富了。

  持戒有这十种利益,要是详细讲,是很广泛的,现在是简简单单来讲。

  第三度“忍辱波罗蜜”。这个忍,很不容易做到的。这个“忍”字上边是一把“刀”,而且还是“刀的刃”;这个“刃”底下,加上一个“心”字。你这忍,好像心里扎上一把刀似的。这把刀刺到你心里了,你说痛不痛?最痛!这是不容易忍的;你若再能忍,那就是把“忍”的关打破了!所以你要是能忍这个辱,就是波罗蜜。波罗蜜是什么?就是过关了,好像山海关,有山、有海,那儿有个门;这个门一关,就过不去了。你现在能忍辱,这就过关了,这就是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就是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槃的彼岸了。所以这个“忍”,我有一首偈颂,说得虽然不太好,但是也不太坏。你要是把它记住,对你是很有好处的。什么呢?

  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

  若能会使它,事事都能好。

  忍,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宝。没有价值?说那很便宜嘛!这个不是很便宜,这根本就说不出来,也不知道它值多少钱了,所以是无价宝。你说 One million 也不行,Two millions 又不行,百千万亿 Millions 还是不行,没有一定的价钱。可是,虽然是无价宝,人人就使不好它。

  没有事情来的时候,这个说我能忍,可以修忍辱行;那个说我也可以修忍辱行,什么事情忍耐一点就过去了,就没了。等事情一来了,这叫当面关;说是我能忍辱,偏偏就来了事情,叫你忍不了。譬如你发心说我修忍辱行,那一个人来到这儿,也不知为什么,“啪──”打你一个嘴巴,把牙给打出血来,又踢你一脚;这时候,你说能忍不能忍?这就像心里扎上一把刀那么样子。你若能没有事,那你过关了;你若忍不了,还得要学。

  忍辱是很不容易的一种事,所以才说“人人使不好”,人人都不会用这个“忍”。如果你会使这个“忍”字,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好的。但就因为一个“不忍”,所以把事情就弄糟了。我以前讲弥勒菩萨那偈颂,也是很不错的。他说: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凭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老拙,就是很老、很蠢笨的一个老比丘,他穿着破袄。“淡饭腹中饱”,饭没有味道,一点什么滋味也都没有,但是我吃饱了。“补破好遮寒”,我补我这破衣服,补好了,它就可以遮寒。

  “万事随缘了”,无论什么事情,随缘随分就了了,没有问题;也就是 Everything's OK。但是有的时候,这个“Everything's OK”是不容易做得到的;随缘说是“了”,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了”。弥勒菩萨他就随缘了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骂我这一个愚痴的人,我这一个愚痴的人就说好!好!你骂我最好了。“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若打我这么一个最蠢笨的老头子,我自己就睡倒地下了;你打我一下,我躺在那地方,就像睡着了似的。

  “唾在我面上,凭它自乾了”,你用口水来吐到我的面上,等它自己乾了,我不用手来擦。“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我也不用擦脸的力气,你吐到我面上我都不管,你烦恼大约也没有了;“这个人没有用的,和他斗有什么意思!他是一个废人!”所以你也无烦恼了。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你要能以修这样的波罗蜜,这是妙中之妙的宝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若知道这个消息,你的道怎么会不了呢?不要忧愁你不成佛,你一定会成佛的,不要担心!只要你能修忍辱行,就可以到彼岸。

  忍辱是很难行的一种波罗蜜,“忍辱”两个字,大概的意思解释已竟。

  再讲一讲“忍辱波罗蜜”也有十种的利益。世间的事情越难,才越有价值,要是不难,就没有什么价值。所以这个忍辱虽然不容易修,但是这利益可大了,它的价值非常之高。你若能在因地修忍辱行,将来你得到的利益,总括来说有十种。十种的利益是什么?

  (一)火不能烧:为什么火不能烧你?因为你里边没有火了,外边的火就没有法子来伤害你;你里边若有火,外边的火才烧你呢!所以说“没有内虚,不招外感”,你内里头有了毛病,外边的病也就来。好像人伤风了,因为你内里边尽打妄想,这是“内虚”,那么就伤风,这得了“外感”。这也是这样子,你内里边尽修忍辱,没有火气了,所谓“性如灰”,外边的火来,也没有法子把你这个灰再变成火。

  (二)刀不能伤:你修忍辱行,刀不会来伤害你,也就因为你里面没有刀枪了。你心里头没有刀枪──没有害人的心,外边的刀枪也就不害你。所谓“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来。”你门里边──你自己自性里边没有刀枪,外边的刀枪也就不会伤害你。这是真正的哲学。

  (三)毒不能害:不单刀不能伤,毒也不能害。你若修过忍辱行,忍辱行修成功了,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你遇着刀也没有事,你就吃了毒药也毒不死。所以达摩祖师被外道用毒药来毒他六次,也毒不死他。为什么?他就在无量劫以前,修忍辱行修得圆满了,得到这个波罗蜜。这波罗蜜是什么?就是解毒的东西,所以毒不能害。

  (四)水不能淹:你修忍辱行修得成就了,水也没有法子把你淹死。

  (五)非人所护:非人,就是一切天龙八部。天龙八部都来拥护你,守护你的道场。

  (六)身相庄严:你若修忍辱行,你相貌就生得圆满,人人见着都欢喜,没有人怕你,都是恭敬你、爱护你;他想离开你,也没有法子离开你,时时都想要亲近你。这种庄严,就是有一种清净没有染污的心存在。不是像说某某人相貌很美丽的,一见着她,就生出来一种欲心,那就不叫庄严。这庄严,没有一种情感在里头,也就是没有情爱在里头,只是有一种恭敬心。

  (七)闭诸恶道:把恶道关闭了。什么恶道?就是三恶道。把地狱门关了,饿鬼门关了,畜生门也关了;把三恶道的门都关了,你就不堕落饿鬼、不堕地狱,不托生去做畜生。

  (八)得生梵天:你修忍辱行,将来可以生到大梵清净天上去。

  (九)昼夜安乐: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六时都得到安乐。不是说白天就忧愁白天的事情;这一天,我的事情怎么办呢?晚间就忧愁晚间的事情;我明天是不是有工做呢?会不会失业?会不会有饭吃?这忧愁烦恼很多。你修忍辱行的,就没有这些个烦恼。昼,是日间;夜,是晚间;安乐,都非常的平安快乐,无忧无愁,不识不知,无思无虑的。

  (十)不离喜乐:这身体总觉得很欢喜,很快乐的;这种快乐,不是外边的快乐,是由自性觉得有一种快乐,不是勉强做出来的。

  这是忍辱十种的利益。

  第四度“精进波罗蜜”。精进,就是不懒惰。你听经想要睡觉,这就不是精进;你听经打妄想,这就不是精进;你在这儿听经,和人讲话,这就不是精进。什么是精进?不睡觉,不打妄想,不讲话,平心静气的,注目凝神,必恭必敬。

  有的人说:“精进!我应不应该精进呢?是不是叫他精进,不叫我精进呢?”不是!我也应该精进;他精不精进,我不管他。我现在要睡觉吗?我站起来,再不行,我就跪在那地方听经;我一定要对治这一种懒惰,把懒虫要一刀两断杀了它,这就是精进了。

  有的人又说:“我受五戒,不杀生!杀个懒虫,那不犯戒了吗?”你把懒虫若杀了,你就精进了。你这精进是个什么呢?就是精进虎,好像老虎似的。你看老虎,路跑那么快,那就是精进;你若能学老虎,那就是精进。说老虎我没看见过,不知道,那它是怎么精进?我现在再给你介绍一个“小老虎”,就是猫。你看见猫了没有?那个猫一跳,跳得很远,又会上树;老鼠跑得那么快,也没有猫跑得快。这精进,就学猫那么样快、那么精进。好像你早晨四点钟起来,到晚间九点钟以后,或者十点,才休息;这一天,这是精进了。你要是这一天休息休息了!那你就是没精进;这精进,就是这个意思。明白了?

  但是又有身精进、心精进。身精进,是昼夜六时用身体来行道,来修行。到一早起来的时候,就起来了,作早课也不懒惰,绝对不落人后,绝对不要大家都站在那地方就等你一个人。你说好意思?叫那么多人等你一个人!你把大家的宝贵时间都给耽误了!这不单没有精进,而且还造了罪。为什么?“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那千江的水,你可以把它摇动了,但是你不要动修道人的心。那修道人的心,他只要打一个妄想就不得了了。你令他,“唉呀!这个人还不来!”就生了瞋恨心了;这这样子,你把那个道人心一给动摇了,你就没有功,有过了,这个罪过很大的。

  心精进,是昼夜六时念佛、念法、念僧,时时都不打妄想,时时都对于三宝有一种恭敬心、供养心。

  现在还是依照这“十利”来讲这个精进;你要是修精进,真正精进,如修头陀行,抖擞精神──所以参禅在止静的时候,就喊一声:“打起精神!不要睡觉!”这就是叫你精进的。精进也有十种利益:

  (一)他不能折伏:你能折伏他,他不能折伏你。你有精进,有这种真正功夫,你和人辩论也百战百胜;和谁一辩论,他不能折伏你,你就不会输给他,一定会胜利的。为什么你会胜利?就因为你精进。好像军队打仗,这边的军队那么精神抖擞的,那边的军队就像要睡觉似的。那边就是懒惰,这边就是精进;你精进这一边,一定把睡觉的那边打败了。

  (二)佛所摄护:那更不可思议了,佛摄护你。佛一看:“这个众生真是不错,他是认真修行、不懒惰,真是一个好孩子!”佛因为你是个好孩子了,来保护着你、摄受你。你看!这是不是利益呢?

  (三)非人所护:不单佛护持你,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等都拥护你,都保护着你。

  (四)闻法不忘:这是最好的一个利益,什么呢?闻法不忘;除非不听见法,听见,就不会忘了!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听过一次,永远都不会忘了。你看好不好?第四个利益,你愿不愿意要呢?我相信我们在座的都想有这个利益,那你就精进!你不修精进,就没有这个利益。你尽力修行,一分的精进,就有一分利益;十分的精进,就有十分利益。

  (五)未闻能闻:这个利益更是不可思议,这真是妙!没有听见这个法,都能听见。你看这是妙不妙?这是利益不利益?你不要说旁人,今天来这三位居士──这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儿子,本来没有机会到美国三藩市这儿来听佛法的,现在来了,听着了。本来她今天也不预备听的,大约听我讲一些话,就把她骗得心里就动弹了;这个妈妈就问儿子:“我们好不好再等着在这儿听经?”儿子说:“可以的!”这就叫未闻能闻了。本来没有这个机会听佛法,她家离这儿很远的。这也就是因为她往昔精进过,她若没有精进过,现在她怎么也吃斋了?吃斋、念佛、信佛,都不是很容易的,这都有宿世的因缘,才能发这种的心。

  (六)增长辩才:本来你不会讲说佛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么样辩才无碍了!这就是因为你精进。你精进,辩才也就增长了。什么叫辩才?我告诉你,就是会说话。怎么叫会说话?你想哭,他把你说乐了;你本来想要发脾气,他把你说得生出一种慈悲心来;本来你想要跑,在这个暑假班太辛苦了,他能把你说得不跑了,这都叫辩才。就是会说话,令你听着很舒服的;甚至于他骂你,你听着,这滋味也很甜的,不觉得苦。这就是辩才。

  (七)得三昧性:得这个定性。

  (八)少病恼:病恼都跑了!没有病了,也没有烦恼了,也不知道它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九)随食能消:只要你精进,你吃多少东西都能消化。为什么无论你吃得再饱,等没有好久,这个肚皮又饿了?你就精进嘛!精进就是勤,就是殷勤做工、不懒惰、不躲懒偷安。不会说:“喔!师父不在这儿,我现在休息休息了。嗯!闭闭眼,睡睡觉!”不躲懒偷安,就是精进;所以得食能消,那消化力很强的,胃口也不错。精进,就有这种的好处。

  (十)如优钵华增长:好像优昙钵罗华增长,一天比一天增长。优昙钵罗是梵语,翻译为灵瑞,三千年才开花。

  第五度“禅那波罗蜜”。什么是禅?禅,是半梵语,具足是“禅那”,在中国的简称就说是“禅”。一般人所知道的,说是有禅、教、律、密、净土这五大宗。虽然一般人都知道说“参禅打坐”,可是没有学过佛法的人,对“禅”这一个字是认识,但对于意思就是不明白,他不知道这个“禅”是印度话。

  “禅”印度话叫禅那,翻译为思惟修。思惟,就是你用心想一想。想什么?想那个没有的,想那个有的,想那个也有也没有的,这是禅。想那个没有的,就是一个“无”;想那个有的,就是一个“有”;想也有也没有,就又想“有”又想“没有”。所以就参悟话头,参念佛是谁?这叫参禅。参禅所以叫“参”,就好像用锥子锥窟窿似的。锥不透,一定要锥;锥透了,这叫破本参,把这窟窿锥透了,露出光明来了!人愚痴的时候,什么也不明白,这就等于在黑暗的屋子里一样,没有窗户、也没有门;你用参禅的功夫,参透了,透进光明来了!这是个参禅。

  这个参禅,又有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如猫捕鼠”,像猫捉老鼠似的,瞪着眼睛看老鼠洞,这么看着、看着,老鼠一出来,上去一爪,把这老鼠给兜住了,老鼠没有法子跑了。什么是老鼠?就是你那个无明,在黑屋子里边没有光明,你透出光明了,那就好像捉老鼠似的;把那老鼠给捉住了。

  又有一个比喻,“如龙养珠”。龙所最放不下的,就是它那一粒宝珠;那两条龙都想抢那一粒珠子!它最爱惜那个龙珠,比它生命还宝贵,所以总要想方法保护它这粒宝珠。参禅的人也就是这样子,好像龙保养它的宝珠一样,念兹在兹。念兹,念在这个地方;在兹,就在这个地方。念兹在兹,这就是观自在。若能观自在,这就是念兹在兹;若不能观自在,那就跑了。什么跑了?就是打妄想。所以你们说“观自在”怎么样翻译?就是不打妄想的时候,就叫自在。

  所谓“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你这一打妄想,什么事情都现出来了;念若停止了,万事都没有了。所以我常常对你们讲:“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你这个妄想心止了,你这个妄念也断了、绝了,这是真正的富贵。为什么?你没有贪心了!没有贪心的人,就是富贵人;你有贪心,那就是穷人。你若不穷,为什么要贪呢?贪,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不够,所以有贪心。有一百万,想贪两百万;两百万,想贪两千万;两千万,想贪两万万,总也不知足。为什么他不知足?就是怕穷、就是怕没有,所以他就贪了、不知足。所以说,你不知足就是苦;你若知足就不贪了,那就是乐。“私欲断尽真福田”,私,是自私,英文是 selfish;欲,是欲念,英文是 desire。这 selfish 和 desire 最坏不过的。你若没有私欲了,那才是真正的有福报。你一天到晚不是贪这个,就是想那个,欲望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没有福报了。你不打妄想,也不争,也不贪,也没有什么欲望,这就是福田。

  参禅就像这样子,好像猫捕老鼠,又像龙保护它的宝珠那么注意。说:“我修行,不想要像一只猫那么样尽抓老鼠、杀生,我也不想像龙那么样飞天遁地的。”我现在再给你举一个例子,像什么呢?“如鸡孵卵”,像母鸡菢小鸡子那样子。鸡菢小鸡子,你知道怎么样啊?经上说“卵以想生,胎因情有”。龙是化生,猫是胎生,我们现在说鸡是卵生;鸡菢小鸡子的时候,就这么想:“我在这儿,我这个小鸡子到时候它会出来的,一定会有一个小的小鸡子现出来。”你参禅也是这样子,就像那只老母鸡菢小鸡子似的,“有一天我一定会开悟的!我用一天功,我自性就会现出一点光明;我天天用功,天天就会现出智慧光明来。总有一天,我和佛是一样的、无二无别的。”你这么参来参去,你有一天就会成功了。

  这是参禅的意思。参禅也有十种的利益:

  (一)安住仪式:你天天这么参禅打坐,总有个样子;这个样子,就是仪式。你天天参、月月参、年年参,时时参、刻刻参,这要有一定的仪式。在禅堂要跑香的时候,就叫“行起来!”这跑了,跑得甚至于身上都出汗了,跑得天昏地暗──天昏,也就看不见天了;地暗,也就看不见地了──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道有人,你说这是哪儿去啦?连人都跑没有了,但是可不是丢人了。怎么样子呢?不知道有我了,根本就没有一个我了!所谓“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一跑到这无我无人的时候,就观自在了。既然没有我,你没有我的妄想了;没有人,也不打人的妄想了;这个时候,就是观自在了。佛也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所以如来的法身就是非空非有,你就见着如来的法身了!这是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行是修行,慈是慈悲。行慈,不一定要说是对人好,好像有些人对谁都很好的。真慈悲,是遇着应该慈的,就用慈悲来教化他,这是摄受的门;遇着这种的众生,你应该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顿,他才能觉悟的,那么你就要用你这个慈悲心来打他、骂他,骂得他开悟,或者打他几香板,把他打开悟了。所以在禅堂里,常常有打人的。这个打人,和一般打人不同;想他开悟,想他好,想他守规矩,想他不打妄想,这叫行慈境界。

  (三)无悔热:悔热,就是烦恼。悔,是后悔;后悔,就心里生出烦恼,这叫“热”。无悔热,就没有烦恼。

  (四)守护诸根:守护这个六根。六根怎么要守护?你不守着它,它就跑了。眼睛就跟着色尘跑;耳朵就跟着声尘跑了;鼻子就跟着香尘跑了;舌跟着味尘跑了;身就跟着触尘跑了;意就跟着法尘跑了。所以守护诸根,就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放光,就是都不打妄想了,都生出本有的智慧了,智慧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这叫六根门头放光动地。

  (五)得无食喜:参禅的人就会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不吃东西也欢喜。谁若能参禅参得不吃东西也不觉得饿了,还生出一种欢喜心,这就得到第五种的利益“得无食喜”,没吃饭也欢喜,只要有参禅就可以了。

  (六)离爱欲:离是离开,爱是情爱,欲是欲念。离开爱欲心,这就是清净心。爱欲就是染污;染污也就是生死。我们一般人为什么有生死?就因为爱欲不断。一般人为什么在这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生死不了?也就因为有爱欲心;你断不了爱欲,生死就不能了。所以,参禅的人能离开爱欲心,你没有爱欲心了,这地狱门就关了,不会堕地狱了。

  (七)修禅不空:不空,不就是“有”了吗?修禅不空,只怕你不修,你修,就不会空过的。你修,你坐禅坐一个钟头,你的慧命就增长一个钟头;你坐两个钟头,你的慧命就增长了两个钟头。你时时刻刻来参禅、日日月月来参禅、年年参禅,这你一定会开大智慧的。

  (八)解脱魔业:魔的业力、魔的业障,都可以得到解脱,魔没有法子来障碍你的道业。

  (九)安住佛境:能常常参禅,就得到这种利益,安住在佛的境界上。

  (十)解脱成熟:这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一种好处。你到这个解脱成熟了,就是没有障碍了;没有障碍,就是清净法身。

  第六度“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梵语,翻译为智慧。为什么不就翻译“智慧”?因为这个“智慧”是很普通的,“般若”是很尊贵的,这是尊重不翻,因为尊重“般若”这个音,觉得很妙的。又,“般若”有多含的意思,不是一种意思,所以又不翻。什么是多含呢?因为“般若”有三种的意义。第一,是文字般若。好像这一切佛所说的经典、佛教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文字般若;一般世俗的书类,不可以称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你读经典,就生出一种观照;由观照般若,就达到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本来是无相的,可是无所不相;它没有相,但是还没有一个“没有相”,所以谓之实相。这实相就是“非空非有”;文字般若就是个“有”,观照般若就是个“空”;由“有”而达“空”,由“空”而又达到“非空非有”。你能了悟非空非有的境界,这就是实相般若。因为有这三种的意思,所以就保留着它不翻译。

  这“般若”是个“智慧”,你若有智慧,就有般若;愚痴的人,就没有般若,没有智慧。说是:“这回我很忧愁了,因为我很愚痴,这没有般若了!”你也不要忧愁。你知道你愚痴不是吗?那就是有般若了,就怕你不知道。你本来是愚痴,你不知道你自己是愚痴,以为自己有智慧,那就是真愚痴。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自知之明。你有自知之明了,这就是般若,就是智慧。你今天有自知之明,你今天有智慧;你明天有自知之明,你明天有智慧;你天天有自知之明,你就天天有智慧了。所以你不要忧愁你没有智慧、没有般若,只怕你不知道;你若知道,就是般若。

  “般若”又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就是从“愚痴”那儿而来的。你若没有愚痴,也没有般若了;你知道你有愚痴了,那就是般若现出来了。你看!就是这么妙!所以这妙不可言了。本来这个妙法,我不能讲的;不过我看你们现在的机缘都差不多了,讲出来也不要紧了。

  你看!前几天讲“忍辱”,就有好几个忍不了了,就退回去了。讲“忍辱”,不讲的时候,他想不起来发脾气,还可以忍一忍。一讲忍辱,他就要发脾气!讲“精进”,不讲他还不退,一讲精进,就要向后退了!现在讲“参禅”,不讲参禅他不乱,一讲参禅,他就乱上了!现在讲“般若”,不讲他还没有愚痴;一讲般若,这个愚痴就现出来了。为什么?不讲“般若”,你的愚痴没有现出来;那时候因为没有“照妖镜”,你就是愚痴也不知道。这现在用镜子一照:“喔!这个愚痴是这样子的?”以前你说能忍辱,因为你没有比较,你忍不忍都不觉得;现在一讲忍辱,也是用这个镜子一照,知道是不能忍了。以前没有讲精进的时候,自己懒惰一点也不觉得;这一讲精进:“啊!原来我是这么懈怠!”所以你现在知道自己愚痴了,那就有一线的光明,就生出智慧来了。

  般若有十种利益,你若修般若,就得到这十种的利益;不修般若,就没有这十种利益。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不要执着;你有所执着,就是没有智慧。所谓“般若常明”,就是智慧光常常照耀。

  (一)不取施相:不取这个布施相;你有智慧,就不取施相。你若取施相,就有所执着;不取施相,就无所执着了,也就是三轮体空。三轮,就是施者(布施的人)、受者(被布施的人),中间又有施物,就是所施的财和物质。你要是执着你所施、你能施,这就有个能施、所施。能施,就是这个布施者;所施,就是受布施的人。能、所不亡,这有所执着了。三轮体空,就是没有施者、没有受者;也没有一个能施,也没有一个所施;也没有一个能受,也没有个所受。中间也没有这些个财物──不是没有,就是不执着;能、所都没有了,这叫不取施相。

  为什么布施还要三轮体空?这就是无所执着了。你若布施了,“喔!我布施了几百万,这个功德你说多大!”就像梁武帝问菩提达摩似的,他说:“我造了这么多寺院,修了这么多桥梁,又度了这么多人出家,你说我有没有功德?”要是达摩祖师说有功德,这就顺乎人情来讲佛法。达摩祖师是不顺乎人情来说真佛法的,所以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这个“没有功德”,也就是不取施相。你有施相就有所执着,没有施相就无所执着了。无所执着,这个功德犹如虚空,在虚空里都是你的功德,可是你不要执着。

  (二)不依戒:说那是不要受戒了?不要依照戒来修行了吧?这个“不依”,和那个“不取”是一样的,就是叫你“不执着”。你不要自以为持了戒了,就有了修行,都懂了佛法了!不要有这种执着;你要“不持而持,持而未持”,这叫不依戒。你就守戒律,也不要以为你自己是修戒律,“你看!我是一个真正守戒律的人了,我是个律师!”这又有所执着了,有了一种我相。这个“戒”也就是教你“无我”,没有我相,连“我”都没有,什么地方又有个“戒”呢?

  说连“我”都没有,我若杀人、偷盗呢?我就想“没有我”,不是我杀的!那不就也是不执着吗?你那个“不执着”可就有罪过,这个“不执着”是有功德的;你不要误会了佛法,走到邪知邪见里头去,跑到那个“豁达空”──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没有了。“不依戒”就是“不持而持”,看像是不持戒,但是他是持戒了;“持而未持”,看他是持戒呢?他又无所执着,好像没有持戒似的。这才是真正的一个持戒的人。

  (三)不住忍力:不住,也就是不执着,不执着我有个“忍”;你若有一个“忍”存在,那还不是真忍,真忍就没有“忍”。没有“忍”就不忍了?你不忍,那更没有忍了!所谓“忍而不忍,不忍而忍”。虽然忍,是若无其事似的,根本就没有这一个“忍”的存在。如果你说“我修忍辱了”,那你又头上安头了,所以真修道的人,你要明白诸法空相;不明白诸法空相,那是不能修道的。

  (四)不离身心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你精进,单身精进,这离开心了;你单心精进,离开身了。身心都要精进,但是也不要执着这个“精进”,以为我很用功的、我很修行的。有一个“精进”的心在你心里存在,那就不是般若精进。你若有般若精进,就要“精进而未精进,未精进而精进”;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你修行是修行,但是还要离相;所谓“降心离相”,降伏其心,而又要离降心之相。降伏其心,把你心收拾老实了,没有妄想心了。

  (五)禅无所住:你参禅,要参到“无所住”上。无所住,就是没有执着了、破执了;这时候,法执也没有了,我执也没有了,“我法二空、我法双亡”,这叫禅无所住。无所著住,这就是得到解脱了,这就是“般若禅”;你没有得到解脱,就是还有所著住。

\

  (六)魔不能扰:魔没有法子扰乱你,因为你有般若;若没有般若,魔一来,你就大乱阵脚。好像军队在这地方排兵布阵,正在排列的时候,人家那边军队就进攻来了;你也没有什么准备,也不知道是打好?也不知道跑好?也不知道放枪好?也不知道是缴枪好?跑啦!这叫大乱阵脚了。魔一来了,你就怕了,恐惧起来了,就生出一种乱心,那就是没有智慧;你有智慧,魔神通再大,也不能扰乱你。

  (七)他言论不能动:你若有真正的智慧,他言论不能动。你没有智慧,人家说东,你就跑到东边去了;人家说西,你就跑到西边去了。有人对你说:“你修密宗,念‘阿閦毗佛’,这是最好啦!”你就说:“喔!是吗?好!我就学密宗了!念‘阿閦毗佛’降魔,这不错!”人说:“净土宗最好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末法最好的、无上的法了,你念‘阿弥陀佛’啦!”“是吗?好!好!我念‘阿弥陀佛’。”就被人家摇动了。人家说:“哎!你不要学讲经说法啦!你去住山去啰!住山,在洞里头,那才是真修行呢!”喔!你就跑那儿住山去了。住两天半山,人家又说:“哎!修律宗最好,你持律啦!”你又跑到律上去了。总而言之,你性不定,人家说什么好,你就跟着这个“好”跑了,这是他言论就把你动了,你就没有定力了;他言论不能动,就是你有定力了。

  你看!沩山老人在修道时,住在一个烂茅蓬里,那茅蓬既不能挡风,又不能遮雨。当时裴丞相是很有钱的人,去看他;一看,这位老修行住这么个破茅蓬,于是发了菩提心:“我供养这位老修行,给他三百两银子,让他造一个新的寺院!”就拿出三百两银子。这三百两银子,也就和现在三百两金子是一样的价钱,在唐朝,那是很多钱了,可以造一个庙。因为是破茅蓬,他就把银子放到门口那个草里头,就走了。

  过了三年,裴丞相想:“我布施这么多钱给他,我看看他造寺院造得怎么样了?”回来一看,还是那个破茅蓬。心里就生出一种不信的心,“这个和尚!我给他钱,他干什么用了?怎么给他造寺院,他不造呢?”就问沩山老人说:“三年以前,我布施给你三百两银子,让你造个寺院,你怎么没有造呢?你这个银子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想来和他算帐。

  沩山老人说:“你给我三百两银子?你放到什么地方,你就到什么地方去找嘛!”裴丞相到那地方一找,这三百两银子还在草堆里,连动都没动。他一想:“这位老修行真是老修行了!三百两银子在草里边,经过三年,他动都不动它!”知道这位沩山老人是个真修行之后,就又发心自己来给他监工造庙;所以在湖南造那个庙,可以住几千人。然后又把他儿子送来出家,他儿子是个翰林──翰林,就好像现在的博士;这个人有博士学位,出家做什么呢?天天要挑水,一天要挑三千担水,供着人来吃。

  沩山老人,人家送给他三百两银子,他看都不看。你看!这一种的精神,多值得人钦佩!不像我们,人家给送一堆垃圾来,就看看里头有什么宝贝没有?在垃圾里头找宝贝,找到什么时候也不会有宝贝的。所以你这么一比较,相差多远?古来的人,送来的东西都不要;现在的人,没有人送,想要去抢,你说怎么样修行?

\

  有人问我:“师父!这几天你怎么不高兴呢?”我不高兴,因为我所教化的人都“太听话”了!我所教的道理,他们都“愿意”去做,所以我就觉得很不高兴了。我教人“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但是这三种的宗旨,他们都破坏了!所以我觉得,或者到这个国家来这一次,也没有什么用了!因为没有用,所以我就觉得很不高兴的。没有一个人像沩山老人那么样子,人送去三百两银子,他三年看都不看,这种精神!要是我们,今天去数一数,一块、两块、三块、四块,这么一天数一次的,怕丢了!

  我再给你们说一个公案。古来有师兄弟两个人发心打同参,在一起修行;也都是很吃得苦的,一天也只吃一餐的。有一次,走到了北方,离五台山没有多远就下起雪来了,他们就在一个破茅蓬里住着。这茅蓬里什么都没有,空的,也没有吃的,也没有柴,也没有米,也没有水。这一下雪,下了三天,他们就在那儿饿了三天。

  这师兄弟打坐,师弟就打了妄想,“我不吃三天饭,那可以的。师兄他本来是很有钱的人,这三天不吃饭,真太可怜了!要有人给送一点供养来最好了!这么冷的天头,最好送一点面汤来!”他这么一打妄想,这个土地公──土地公公就是管这个地方的神──就受不了了,啊!一看!这两个真正修行人在那儿饿了三天,我这个土地公如果再不想法子护法,这我有罪过了!于是就托梦给住在后山的两夫妇,告诉他们说:“你们前边那个破茅蓬里边,现在有两个真修行人;他们饿了三、四天,都没有吃东西。你快煮一点面,给他们两个送去!”这两夫妇都五、六十岁了,很信这个神的,尤其一天晚间做了好几次这个梦,知道这一定是真的。于是就煮了很多面,拿到破茅蓬去给这两个真正修道的人吃。

  师兄弟两个在那儿正打坐,师弟一看面来了,高兴地哈哈笑起来了!他这一笑,这师兄就知道了,对着师弟就发脾气说:“喂!你修道,怎么不修道?你尽打妄想!你打来的这个面哪!现在你吃了!我从今天开始,我不和你在一起打同参了!你这个没有出息的人!你这么样子,太没有意思了!我要和你分开了!”于是把这个蒲团割开──本来他们两个人坐一个蒲团;蒲团,就是打坐用的那个东西。他说:“现在我们把它割开,一人一半,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我们再不能在一起。你尽打妄想!你尽攀缘心!”所以,以后两师兄弟不在一起修行了,自己走自己的。

  你看!古来的人,三天不吃饭,人家送来的面,都认为是不合修行的宗旨。现在的人,你若给我送面来,那我真是有修行、有感应了!我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所以修道,你起攀缘心,生妄想,以为是有了好吃的东西;但是修道上,就发生大障碍啰!你口里好吃,你自性里就不会光明了。为什么?你尽打妄想,尽有攀缘心存在!这是“他言论不能动”,就因为有定力。你若有定力,什么事情也不应该有一种妄想、一种攀缘。你有攀缘,就好像饿得八辈子没有吃过东西──好像鸽子似的,你看!一拿出吃的东西出来,它命都不要了!你把它嘴给捏住,它蹦蹦蹦跑不了;你松了它,它还不跑,就因为这儿有东西吃。我们修道的人,切记不要学鸽子这么样子;鸽子就因为有贪心,没有定力,所以现在做了鸽子。

  (八)达生死底:达,是通达;底,就是最低的一个地方,也就好像海有个海底,一切一切的器皿都有一个底。这个生死的底是什么呢?就是涅槃,就是达到涅槃的处所。你有智慧,就能了生死,就能登彼岸;登彼岸,也就是到了生死的底。

  (九)起增上慈:前边讲“五千退席”,那是“增上慢”;现在是“增上慈”,增上的慈悲,正和那个“慢”相反。本来没有这么大的慈悲心,一点一点又增加了这么多,这是增上慈。

  (十)不乐处二乘地:他不愿意居处到二乘的地位上,他一定要向大乘的路来走。为什么他不愿意在二乘的地位上居住?就因为他有智慧,所以他要回小向大,把小乘放下,而修大乘法。

  H2.明推求妙法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在无量劫以前,释迦牟尼佛作国王的时候,当时他能舍弃生命,来修六度万行。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当时这个世间上的人民,都很长寿的。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因为这一位国王想要求法,为求无上道的缘故,所以把他这皇帝的位子也都布施出去,都不要了,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太子。然后,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他就打起大鼓,很远的人都听见,就宣布说:“我现在想在四方求法,哪一位有道德的人,能为我讲说大乘佛法的,我这一辈子,就来服侍他、侍奉他;他需要什么,我都供给他,他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所有的工作我都来做。”走使,就是给他做工人那样子。

  G3.求得法师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在这一位国王宣布他要求法,而甘心给为他说法的人做工人的时候,时有仙人来白王言:在这时候,就有一位仙人──仙人,就是长生不老,长活着不会死的人;他来到这儿,对这国王说了,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我有一部大乘的经典,名为《大乘妙法莲华经》。假使你不违背我,我就为你宣讲。违背,也就是不听教、不听话。我教你精进,你就要懈怠;教你持戒,你就要犯戒;教你布施,你就要悭贪;教你忍辱,你就要发脾气;教你禅定,你就要散乱;教你修般若,你就愿意在愚痴上头,这就叫“违背”了。你若不违背我,就是我说什么法,你都不反对。

  G4.受法奉行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国王听见这位长寿仙这么样一说,心生欢喜踊跃。你们各位想一想,他是一个做国王的,为求法,都这么样卑恭折节,把国王的身份也都不要了,王位也都舍弃了,愿意为法来做工人。我们不是国王,我们求法有没有这种的诚心呢?为了求法,我们有没有欢喜踊跃呢?所以这国王一听,有个仙人明白《大乘妙法莲华经》,要为他讲,他就欢喜跳起来了。

  即随仙人供给所须:即刻就跟随着这位仙人,供养他所需要的东西。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好像到山上去给采果子,又拿着水桶去给提水去,到山上去斩柴。斩柴回来,就给作饭吃。乃至用他的身体给这位仙人来坐,当床来躺着。他这样子来供养这位仙人,而身也不疲倦,心也不疲倦,一点疲倦的心也没有。

  于时奉事,经于千岁:像这样子,这么奉事这一位仙人,经过有一千岁这么长的时间。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为了虔诚求法的缘故,所以一点都不懒惰来供给,令这位仙人所需要的东西都不缺乏。

  F2.重颂(分四)

  G1.颂时节及正求法 G2.颂求得法师 G3.颂受法奉行 G4.结证劝信

  今G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椎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愿意再说一说这个意思,用偈颂再把它说一遍。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我回忆在过去无量劫之前,因为求大乘佛法的缘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虽然我身为世界上最大国家的国王,但我也不贪这五种的欲乐。

  这五种的欲乐是什么?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财、色、名、食、睡,这也是五欲。这个“色”是 form。这国王都不贪五欲了,何况我们这老百姓呢!普通一个小国民不贪五欲,这很平常的。你看!这个国王那么多的五欲,他都不贪了。

  椎钟告四方:“椎”也可以说是个“槌”,是敲打的东西。这一定要椎不离钟,钟不离椎,才可以的;你现在把这个椎子离开了钟,钟也不响了,椎子也没有用了!椎钟,用椎子来打这个钟。前边说是“钟鼓齐鸣”,钟、鼓都用了;这是用椎钟,来宣告于四方。

  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谁懂得大乘佛法的人,如果他能为我来解说,我虽然是国王之身,但我愿意给他做奴仆。为什么?我因为求无上法的缘故,所以你叫我怎么样都可以;虽然我是国王,你叫我做奴仆,我都愿意的。

  G2.颂求得法师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时有阿私仙:阿私仙,就是长寿仙,这是一个解法;另一个就是翻译为无比,寿命无比,没有比他再长寿的了,他的法也无比,谁也没有比他讲得再好的了。所以这“阿私仙”,就是寿无比、法无比;寿也无量,法也无量。

  国王这一讲,说他为求大乘法,给人做奴仆都愿意。所以在这时候,这位阿私仙大约有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一看:“啊!这国王现在要求大乘佛法,我去试一试他,看他是真的?是假的?我去给他说一说佛法!”于是来白于大王:就来了,对大王说,我有微妙法,世间所稀有:我有无上甚深微妙法!没有再比这个法再高尚的,又没有比这个法再深的,又微乎其微、妙乎其妙──就是细微又细微,这种法是妙中之妙;这种法,世间上没有多少的,很稀有的。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假使你能依法修行,不违背我的教化,我现在可以给你讲一讲。

  G3.颂受法奉行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

  采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这时候,国王听见阿私仙所说的,说谁要是不违背他,他就给谁说法。他心里生出非常欢喜的心。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即刻就随着这位仙人去了,供给仙人所需要的东西,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好像上山去斩柴,和采集果蓏之类的。在树上生的,这叫果;在蔓子上结的,爬很长很长的,就是瓜,好像黄瓜、凉瓜、西瓜。仙人随时什么时候需要,他就来供给他。好像吃完饭要吃点水果,他就把水果顶到头上,这么恭恭敬敬地供养这位仙人。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因为他想要求得无上妙法、无上佛道的缘故,所以要这么身心恭敬、身心也都不懒惰。

  G4.结证劝信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这不是为自己求法,他是要求明白一切法了,然后好教化众生;是普为诸众生,所以他精进来求这无上的大法。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他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求五欲乐;或者自私、或者自利,不是的。五欲乐,是财、色、名、食、睡,和色、声、香、味、触,这都是五欲。

  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虽然他做一个大国王,但因为勤求大乘法,所以才得到这种大乘法。如果他说:“喔!我是个国王啊!你应该把法送给我。”那他就得不着了。他虽然做国王的身份,还要去做工人,给人家去做奴婢去;他因为有这种恳切至诚的心,一点也没有我相,所以才可以成佛了。今故为汝说:我现在把我过去修道的经过,我行菩萨道这种情形,来告诉你们各位听一听。

  E2.结会古今(分二)

  F1.正结会古今 F2.明师弟功满

  今F1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佛告诸比丘:释迦牟尼佛说完以上的偈颂之后,又告诉所有的比丘。这所有的比丘,就包括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在这里边了,不过举出“诸比丘”来作为代表。

  尔时王者,则我身是:在过去无量劫前的那位把国家也舍了,把所有的珠宝也都舍了,把权力交给太子了,跟着阿私仙去做奴仆、做工人,来服侍阿私仙的那位国王,你知道是谁啊?就是我释迦牟尼佛;我在过去做国王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子为佛法来给阿私仙做工人呢!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在当时这位阿私仙人,你知道是谁呢?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

  “提婆”翻译为天,“达多”翻译为热,所以“提婆达多”就叫天热。提婆达多在过去生,是释迦牟尼佛的善知识,也曾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他教释迦牟尼佛《妙法莲华经》;释迦牟尼佛就给他做工人、做侍者,才得到这无上的妙法的。那么在释迦牟尼佛的本生,就是今生的时候,这提婆达多不做善知识,他做什么?做释迦牟尼佛的恶知识,专门来反对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有五百个弟子,提婆达多到佛这儿,他显神通,把这五百个徒弟都给迷住了,他怎么说呢?他说:“释迦牟尼佛说他有神通,他的神通不如我这徒弟的神通大呢!你们跟着我去试试!”于是,这五百个比丘就都跟着他去了。提婆达多把这五百个比丘带回去,他就睡觉,他说:“我一睡,能睡一百天也不醒,你们看!”这五百个比丘就在这儿陪着他睡觉。这时候,舍利弗回来,一看五百个比丘没有了,就用神通把这五百个比丘又从提婆达多那儿给抢回来。提婆达多睡醒了一看,五百个比丘没有了;他用神通,一看,是被舍利弗用神通摄回去了。他就很不高兴的:“哼!你抢回去,好!”于是,他就尽量破坏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教化比丘说要吃斋,不要吃肉;他教他徒弟不要吃饭,连咸盐都不要吃。释迦牟尼佛教徒弟一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他就教他徒弟一百天不要吃饭,一百天吃一餐饭。你看!这比释迦牟尼佛也高了嘛!释迦牟尼佛不吃肉,他教他的徒弟连咸盐都不要吃,这个菜、什么的,都没有什么味道。他说:“我们这才是真修行,比释迦牟尼佛更高!”所以当时就有一些人欢喜高的,就跟他去学;其实越学越远,因为他不合乎中道。

  提婆达多又出佛身血。释迦牟尼佛从灵鹫山下走过,他在山顶用一块大石头,往山下一推,预备把释迦牟尼佛砸成肉饼。这时护法神着急了,就用宝杵把这一块大石头给打到一边去,把它打碎了,可是其中有一块小石头刚巧打中佛的脚指头上,把小脚指头给打破了,流血了。所以这叫出佛身血。

  他又杀阿罗汉。莲华色比丘尼是一位证果的阿罗汉,提婆达多一拳,就把她打死了。还有,他破和合僧,令比丘大众不和。又唆使阿阇世王杀父、杀母,所以这五逆罪他都全犯了。虽然他犯了五逆罪,虽然他是一位恶知识,但是他也正是帮助释迦牟尼佛;不过在相反的方向来帮助佛、来护法佛。所以将来提婆达多也是会成佛的,在这部《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就给他授记了。

  所以你看!提婆达多曾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还没成佛呢!佛法里头,谁用功精进,谁就先成就。

  F2.明师弟功满(分二)

  G1.明师弟圆因报满 G2.明法师妙果当成

  今G1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释迦牟尼佛说,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由,当“因为”讲,当“藉着”讲,也当“从”字讲。从提婆达多,这位善知识来教化我的缘故,所以才能令我具足六波罗蜜:具,就是圆满的意思;具足,就是圆成了。圆成什么呢?圆成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每一波罗蜜都有十种利益,前边已经讲过。现在再以释迦牟尼佛的四种因缘,来解释这六波罗蜜。

  第一度“布施波罗蜜”,梵语就叫檀那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要有四种的因缘:

  (一)破悭贪:修布施波罗蜜,就能破除你不能舍而贪的这种心。

  (二)庄严菩提:修布施波罗蜜,就能有庄严你自性菩提的这种因缘。

\

  (三)自他俱利:既然能自利、又能利他。你在想要布施的时候,你就布施,布施完了之后,又生出一种欢喜心,这就叫自利。你能令饥渴者除去饥渴──没有饭吃的人,你布施给他,他有饭吃了,除去他的饥;很渴的人,你帮助他、布施给他,他有钱,就或者能喝一杯汽水,这就解除他的渴了。这是布施来解除他人的饥渴,这就是利他。

  (四)后世得大果:你能布施,将来在来生的时候,既富且贵,尊贵饶财。为什么你有很多的钱呢?因为你不悭贪,尽布施给人,所以得到的果报,你来生更富有了。但是有这种因缘,可不是叫你存这种希望;不要希望我今生做布施,来生我就尊贵多财。你若有这种的希望,这太小了,你应该做布施来回向菩提、求无上菩提。

  第二度“持戒波罗蜜”,也有四种的因缘:

  (一)修诸善法灭恶戒:修诸善法,不是单修一种善法,而是种种的善法都要修;善法若修了,恶的法就灭了,所以这叫灭恶戒。

  (二)庄严菩提摄众生:你既然庄严你自性的菩提,菩提庄严圆满了,就要摄化众生。所有的一切众生,都要教化,而不弃舍某一种的众生。不是说这一个众生和我没有缘,我就不要度他了;那一个众生和我有缘,我就度他;有缘、没有缘都要摄化。

  (三)卧觉平安无悔恨:躺着也平安,所觉悟的也平安──自性也平安、外边的身也平安。无悔恨,没有一种后悔的心、没有一种恨人的心;于所有的一切众生,也没有伤害的心;这持戒,就能护持众生、不伤害众生。

  (四)后受人天涅槃乐:将来会得到人天的快乐,也会得到涅槃的快乐。

  第三度“忍辱波罗蜜”,又有四事应该修忍的因缘:

  (一)破不忍:修忍辱波罗蜜,就能破坏那个不忍,“不能忍”跑了、没有了,就能忍了。

  (二)庄严菩提摄众生。

  (三)彼此离怖畏:你修忍辱,令旁人也不害怕,令你也没有恐惧心了。

  (四)后世无瞋心:你今生修忍辱,等到来生就没有那么大的脾气,就没有那么大的瞋恨心,眷属也不会散失,家庭总和和气气的;也不受苦恼,因为你有忍辱这种的功德,后世也不受苦恼了,将来所得到的果,为得涅槃乐。

  第四度“精进波罗蜜”,也有四种因缘:

  (一)破懈怠心:若有精进心,就没有懈怠,懒惰心也就破了、坏了。

  (二)庄严菩提摄众生。

  (三)增善法不恼他:增善法,是自利;不恼他,就是不给他人麻烦、烦恼,这是利他。

  (四)以大力致菩提:以大的力量,得到菩提果。

  第五度“禅定波罗蜜”。禅那,此云思惟修,又云静虑;这也有四种因缘,来修这种的波罗蜜:

  (一)破散乱心:修禅定,可以破散乱心;你尽打妄想的心,可以用禅定的功夫来把它降伏了。

  (二)庄严菩提摄众生。

  (三)身心寂静,不恼众生:修禅定,可以得到身心寂静,这就是自利;不恼众生,这就是利他。

  (四)安稳得涅槃:在这个清静的境界里边,能安稳得到涅槃。

  第六度“般若波罗蜜”,也有四种的因缘:

  (一)破愚痴:你修般若波罗蜜,可以破你的无明;无明就是愚痴。

  (二)庄严菩提摄众生。

  (三)以智慧自乐:你有智慧了,自己觉得很快乐的,这就是自利,利益自己;你有智慧了,又能教化众生,这就是利他。

  (四)除智障:你得到这种智慧了,就可以除智慧的障碍,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般若。

  慈悲喜舍:佛具足这六种波罗蜜,又得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能给众生乐;悲,能拔除众生一切的苦恼;喜,能令众生生欢喜;舍,能舍人所不能舍的,一般人所不能舍的,我们都可以舍。这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为什么说是无量呢?就是没有穷尽,这四种的心就好像流水似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佛成佛,就是这四无量心所成就的;成了佛,这四无量心也无量了。没成佛之前,用这四无量心来成佛;成了佛之后,再用这四无量心来教化众生。这是无量,过去无量、现在无量、未来也无量。用这四无量心来教化众生,来修佛道。这四无量心的力量是非常大。

  谈到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是给人家乐,不是给自己的乐;“悲能拔苦”,是拔其他人的苦,不是拔自己的苦;所以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清楚。这个“喜”,也是令他人欢喜,不是令自己欢喜;“舍”,也是满他人的愿,不是满自己的愿、叫人家舍给我,不是这样子。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为什么布施千身──舍过一千个身?也就是舍人所不能舍的。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拔除众生的苦恼,众生欢喜什么快乐,就给他一点,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多生多劫所修的这种行门。

  又方才讲“六度”,这是菩萨所修的六波罗蜜。若是大乘菩萨所修的,就有十度、十波罗蜜。所以──

  第七度,是方便波罗蜜:方便权巧,就是“巧把尘劳为佛事”;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方便法,他所说的法也是方便法。方便,不是常可用的,是临时的、暂时间用的,这叫方便法。暂时间对这种众生的机,就说这种的方便法门,这叫方便波罗蜜。

  第八度,是愿波罗蜜:发愿教化众生,度一切众生。

  第九度,是力波罗蜜:力是力量;你若有力量,也可达到你的波罗蜜。

  第十度,是智波罗蜜:这“智”也是个权智,以权巧方便的智慧,来教化众生。大乘菩萨有这十种的波罗蜜。

  现在讲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在这四无量心里,就包括这十波罗蜜了;所以要是细讲起来,那真是无数无量的,那个道理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大概的意思也只能说这么多。

  三十二相:这是三十二种大人之相。所谓“大人之相”,也就是大丈夫相。这三十二大丈夫相,若是修“戒”而得到这三十二相,这是三藏教的意思;若是修“布施、忍辱”而得到这三十二种大人相,这是通教的意思;若是修“诸法空”而成就这三十二相,这是别教的意思;若是修“般若”而成就这三十二种大人之相,这是圆教的教义。在讲经,必须依照“藏、通、别、圆”来判教相。这三十二种相,是在过去生中修福所成就的。

  八十种好:佛又得到八十种最好的这种相。这就是佛的圆满报身,有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欢喜研究佛这种相好的,可以研究《佛学辞典》。紫磨金色:紫磨金,这是金中最好的一种金子;佛身现出像这种最殊胜的紫磨金色。

  十力:就是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眛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所畏:就是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佛的无所畏,是佛说法像狮吼似的,无所恐佈。

  又有菩萨的四无所畏:

  第一,总持不忘,说法无所畏。他把一切法相都记住了,在他脑海里,好像总括起来了,都记得不忘;因为记得的道理很多,所以他说出来道理,头头是道,怎么说怎么有理。你本来没有理的,他一讲,讲出道理来了。

  第二,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这个“法”,好像治病的药似的,他知道用什么法药去给众生治什么毛病。好像小孩子贪吃糖,你就给他一块糖,然后教他:“你要做一个好孩子,要对父母孝顺!”又,小孩子欢喜烧香拜佛,什么道理呢?就是他父亲、母亲教他的;或者先给他一块糖,说你拜拜佛,我给你一块糖吃!他就拜佛了。这就叫知病予药;知道这个病,他所贪的就是糖,那么给他一块糖,然后你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了。

  这“尽知法药,说法无所畏”,也就因为知众生是什么根性?他的欲望是什么?他的性是善呢?是恶呢?也知道他的心地是怎么样,都知道。知道众生根、欲、性、心,就说法无所畏;你知道他了,然后给他说法,就不怕了,一定会度得了他。这也就是什么?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你想要叫他开佛的智慧,先给他一点甜的东西吃。若他没有学佛法,你就先给他苦的东西吃,好像他不懂佛法,你骂他一顿,骂得他跑了。他若知道佛法了,你骂他一顿、打他一顿,他也不跑,你拿把刀要杀了他,说:“这是为法牺牲,这是最有价值的!”他不跑的。这就是知众生的根、欲、性、心来说法,说法无所畏,这是菩萨所行的道。

  第三,善能问答,说法无所畏。就是问什么都可以的。

  第四,能解物疑,说法无所畏。能解物疑,就是众生所怀疑的问题,他都能给解答了。你怀疑什么,只怕你不来问,若来问的话,都可以解答。

  四摄法: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就是──

  第一,布施摄。也就是方才讲的,众生贪心很大的,你若一开始就叫他布施,你就杀了他,他也绝对不做的!为什么?他就贪心嘛!你叫他舍出来五万块钱,那吓都吓死他了!你先布施给他一点,这是为度他、为教化他。布施给他一点,令他得到少少的甜头;然后你再用权巧方便的法来度他,以后他也做了布施,这是布施摄众生。

  第二,爱语摄。爱语,你话总说得叫他很欢喜听的。你不要说出话好像那么一条铁棍似的,一句话,就把这人打得望影而逃。总而言之,要用爱语,对众生说令他欢喜听的话。

  第三,利行摄。利行,就是对他有利益。

  第四,同事摄。同事,就是他做什么,你想要教化他,你也做什么。譬如,欢喜赌钱的众生,他什么也不顾了,你给他说什么佛法他也不听。那么你也就跟着他到赌场去,然后在那个地方,看他欢喜的时候才教化他;这就叫同事,你那个身体变得和他一样的。譬如,你想要度读书的人,你就做一个读书人的样子。你要想度做工的人,你就去帮他做工;他看你来帮着做工,很不错的,然后你说什么他都相信。我教你们度人,你们应该用这四摄法去度人,这叫同事,和他一同做事。所以你们在外面做事的人,应该去度你们的同事,随时随地都是度人。这叫四摄法,这四种法,是摄化众生的。

  十八不共神通道力:就是十八不共法。

  第一,身无失。因为释迦牟尼佛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保持这个法身慧命,而没有失过,这个“失”,也可以说是“过失”,就是有过错。譬如这个身,犯了杀、盗、淫;杀、偷盗、邪淫,都由这个身来造成的。释迦牟尼佛由无量劫到现在,就没有犯过杀、盗、淫这三恶,所以这叫身无失,身不犯杀、盗、淫。

  第二,口无失。口所说的话,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都是说的法。在口方面,就不会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释迦牟尼佛有广长舌,舌头伸出来可以遮到面上。为什么能这样子,有这么大的舌头呢?这还不算大,你看“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那有多大!但是释迦牟尼佛的舌头,可以遮到他的发际,构到头发这个地方,为什么?就因为从来就没有打过妄语,因为不打妄语,他舌头就那么大。你若说哪一个人从来没有打过妄语,那你就看看他舌头就知道了,舌头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大,就打过妄语!连我也犯的,也是一样的。

  第三,意无失。在意念里,时时都存着为法忘躯这种心,没有贪、瞋、痴这三毒,在这个心里头,这是意无失。

  第四,无异想。因为佛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只求无上菩提觉道,没有其他的妄想,所以到现在他成了无上菩提觉道。

  第五,无不定心。佛不单没有异想,而且生生世世都修持禅定,而有这种殊胜的妙定,心不散乱。

  第六,无不知己舍。佛对一切法,是尽知尽解,但又无所著住;虽然知一切法,而又舍一切法,把一切法又都要放下。因为把一切法舍了,所以了无一法可得。

  第七,欲无减。这个“欲”也就是欲望。若说要没欲望,怎么这“无减”?无减,就是不能减少。佛的欲望是什么?不像我们这一般人的欲望,贪名图利,对财、色、名、食、睡来贪求;佛不是这个欲望,佛是生生世世愿意度众生,愿意教化众生,愿意接引众生,皆成佛道。

  第八,精进无减。精进不能减少。佛由一开始修菩萨道,只有向前精进,没有后退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情,必须要做到圆满为止。

  第九,念无减。这个“念”,就是念三世一切诸佛所修的法,而不间断;这种念佛、念法、念僧心,时时刻刻都不减少。你光有念,没有精进,也不可以;你光有精进,没有念,也不可以;所以精进也就帮助“念”,“念”也就是帮助精进的。

  第十,慧无减。慧,是智慧。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不能说今天增加,明天减少一点,到最后都灭了,没有了。

  第十一,解脱无减。一天比一天得到多一点的解脱,一天比一天得到多一点自在。

  第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你人单解脱,还有个“解脱知”和“解脱见”在里边,这谈不到解脱知见;那么连这个解脱的知见都无减,不会减少的。

  第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身所造的业,都没有愚痴,没有无明,这身业清净。

  第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第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第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第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第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这十八种的法,是佛自己有的,不共三乘(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这三乘都不能共这十八种的法,所以称为十八不共法。佛有无量的神通,乃至于成等正觉:也就是成就这个佛道。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这广度众生,成就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都是藉着提婆达多这个善知识,教化的力量,所以才能成就佛道。

  G2.明法师妙果当成(分三)

  H1.明正果成 H2.明所化度 H3.明灭后利益

  今H1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告诸四众: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这位天热的菩萨,在将来,过无量劫的时候,他应当成佛,号曰天王如来:他成佛的名号是天王如来;因为他修成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所以叫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应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正遍知,他不单正知,而且还遍知;明行足,他的智慧和修行也圆满了;善逝、世间解,他将来一定到一个好的地方去,是世间最聪明的人,他有一种解悟的力量;无上士,没有再比他高上的了;调御丈夫,他是能调御三界,教化众生的大丈夫;天人师,他是天上人和人间人的师表;佛;世尊。每一位佛都有这十种的名称。世界名天道:提婆达多成佛,他这个世界叫天道世界;好像我们现在这儿叫娑婆世界。

  H2.明所化度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在当时,这位天王佛在世界上,住二十个中劫。我们这个世间上,每一增一减,谓之一劫。人的寿命由八万四千岁,每逢一百年就减一岁,身量的高度就减一寸,减到人的寿命到十岁止;那时候又增加了,也是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量的高度也增加一寸,再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谓之一小劫;二十个小劫,就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就一个大劫。一个中劫,这算一个“成”,一个中劫是“住”,一个中劫“坏”,一个中劫“空”;这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叫一个大劫。现在说是“二十个中劫”,是几个大劫?是五个大劫;这位佛的寿命,有五个大劫那么长的时间。

  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在二十个中劫里,天王佛为所有的众生就广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这时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都证得阿罗汉的果位。阿罗汉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

  初果“须陀洹”,是梵语,翻译为入流,是“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他七生天上,七生人间,要受七番生死才能了道。

  二果“斯陀含”,是梵语,翻译为一来,他一生天上,一来人间,所以叫一来果。

  三果“阿那含”,是梵语,翻译为不来,他不来人间受生死。

  四果“阿罗汉”,是梵语,翻译过来,也有三种的意思,第一“应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第二“杀贼”,杀他的烦恼贼、无明贼;第三“无生”,证得无生法忍。在这个四果的圣人,他得到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在这个时候,他忍可于心,所以叫无生法忍。这是“阿罗汉”大概的意思。

  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发缘觉心;缘觉,就是辟支佛果,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有恒河沙数这么多的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他们都得无生法忍,到不退转这个果位。不退转有三种,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他不退于二乘;行不退,他修菩萨行总也不退,也是向前精进;念不退,他的菩提心总也不退。他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这叫不退转。

  H3.明灭后利益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在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都发无上菩提道心,都得到不退转之后;这时候,这位天王佛他所应该教化的众生已经教化完了,所应该度的众生已经都度了,就入涅槃了。他入涅槃之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佛在世的时候,是正法住世,这是正法;佛灭度之后,这是像法;到最后的时候,是末法。这位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正法住世也是二十中劫。

  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将佛全身的舍利,用七宝造成的宝塔存着,塔高有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高六十由旬,这表示六度;纵广四十由旬,这表示四念处。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所有的诸天人民,都用杂花──就最好的花;或者烧香、涂香,或者衣服、璎珞、幢幡、宝盖,或者伎乐歌颂,来供养这七宝塔、来礼拜这七宝塔。

  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天王佛住世的时候,有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他入涅槃之后,还有无量众生也证得阿罗汉果;无量的众生,证了辟支佛果;不可思议那么多的众生,发菩提心,也都到这不退转的果位上。

  E3.劝信生善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佛告诸比丘: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诸比丘说,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未来世中,假设有修五戒、行十善的男人,或者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能够听到《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这一品,心里没有染污法;净心信敬,而不怀疑。

  怎么叫净心呢?就是心里没有染污法。什么叫没有染污法呢?就是在善、恶的事上,也没有分别,也不思善、也不思恶了;于善、恶、黑、白、是、非都不分别了,这就叫净心。你若在善、恶上,分别这个是善、那个是恶,这个是好、那个是坏,这个是是、那个是非,这个是白、那个是黑;你若生出那么多的分别心来,那就不是净心了。说那不成为一个死物了吗?就是叫你成一个“死物”!你若能在活物上,再能像死物似的,那就是得到这个净心的妙处了!可惜你无论如何就做不到。为什么说善恶不分别呢?你若一分别,这提婆达多就是一个最坏的人;可是你要知道,这提婆达多的确是一个大菩萨,他要在反面上、在相反的方向来度人,所以这叫一个净心。

  什么叫信?就是你信生生世世所遇着反对你的人,或者给你苦头吃的人,这都是帮助你成佛的;这又好像在大冶洪炉里来炼一样,炼得你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了,心性就像棉花那么柔软,这就叫真信,也叫深信。你知道,给你麻烦的人,都是帮忙你修行的人;你若没有麻烦,怎么会显出来你有忍力?就因为有一些个麻烦,所以证明你不动心了,无动于衷;就心里头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你看弥勒菩萨“老拙穿衲袄”那一首偈颂,前面讲过了;那一首偈颂,它并没有一个“忍”字,没有说“我就是忍辱波罗蜜”,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不需要说出“忍”字来。

  这是一个“信”,你要相信:反对你的,都是帮助你成佛的。敬,也有它的意思。你所遭所遇的怨──对你有怨憎会苦,老给你很多麻烦、很多烦恼,你应该怎么样想呢?应该想,这真是帮助我的善知识!若不是真善知识,他为什么要现最恶的人这个样子呢?所以,你遇到这一种给你烦恼,给你麻烦的,你都应该当善知识来看,你一定要恭敬的。

  我再给你们举一些个比喻,来形容这个意思。好像钟,人用棍子一打它,它响了;若不打它,它就不会响的。你想一想:“是不是也就因为它能响,所以人才打它?”这个精金,就需要用火来烧炼,它才会变成精金──那个最好的金子;不经过火烧,那个金子成份就没有那么好。

  梅花非常地香,冬天开的那种腊梅花,那股香气都香得很远很远的;为什么呢?因为经过了一番寒冷,所谓“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你若受了冻,冻到骨头里去,你就能够得到像“梅花扑鼻”那么香──你离得很远,它就香了,有一股香气。所以你能把你对面的人看成善知识,这就是真正的恭敬。好像什么事情呢?好像小孩子吃奶。小孩子吃奶的时候,他不会嫌母亲有什么毛病,母亲再丑、相貌再难看,他绝对不会嫌的,他就吃奶。不会说:“你这么丑怪,我不吃你的奶了!”没有这个道理。又好像人到山上去采果子去,采梨、苹果这一切的果类,他不会说:“你这棵树长得那么弯弯曲曲的,我不摘你的果!”不会嫌的;它怎么样枝叉,他都可以摘果。你能以有这一种的思想,这就叫“不生疑惑者”,这是不生疑惑的人。

  你对这部经典不生疑惑,就好像小孩子不会说他妈妈生得丑怪;和那个到山上摘果子的人,不说这棵树木很弯的,它这个果子我不要了,不会的!所以你对〈提婆达多〉这一品,虽然说他所行所做是很恶的一个人,但是你不生这种分别心,这就叫“不生疑惑”。你能这样子不生疑惑,这才是真正的闻慧,也是真正的思慧,也是真正的修慧,真正的修行了。

  你能这样子,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才能不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你能不堕落三恶道,就常常能侍奉诸佛、供养诸佛;你能常常亲近诸佛,自然就能闻到妙法,就可以闻到《妙法莲华经》;你闻到《妙法莲华经》,就会莲华化生。

  所以这经上才说:“不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就是最恶的人受罪的地方,做饿鬼是最辛苦的。为什么?想吃东西也吃不着,明明看见这东西可以吃,但是一到口里,就变成火了,没有法子可以咽到肚头里去。畜生,就是所有马、牛、羊、鸡、犬、豕,种种畜生。你若不疑惑这〈提婆达多品〉,就不会去到地狱受罪,不会做饿鬼,不会做畜生,并且能生到十方佛前,所生的地方常常听见《妙法莲华经》。

  这《妙法莲华经》不是容易听见的,你看有人本来发心在这儿学佛法,学学就跑了!这个“跑了”,不能说是他善根不具足;也或者是种种因缘,或者这个人不满意,或者因为太辛苦了,就跑了,或者因为种种情形。总而言之,虽然有种种的情形跑了,但是这跟善根都有一点关系。如果善根具足,听《法华经》,绝对不会跑的。

  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或者生到人间,或者生到天上去,受到最殊胜、最美妙的那种快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若生在佛前,那时候,会莲华化生。我们闻《妙法莲华经》,会得到莲华化生。莲华化生,就是“九品莲华为父母”,不是从男女欲性生出来的,是由一种清净的自性,生到莲华里头;莲华一开了,喔!成佛了!现出来你自己的法身。

  ※    ※    ※    ※

  在佛教讲堂,我们这儿翻译佛法的工作是很忙,早晨很早就起来,晚间很晚休息。可是在这么忙的期间,必须要做出一点成绩来;不是天天只有这一个“忙”的名,而没有一个“忙”的实。

  我希望你们应该为西方人作着想,尽快的把佛法流通到西方的社会去,我们这一生才没有白来!不要在工作期间,又回到本来的面目那个地方去;本来什么面目呢?本来烦烦恼恼、争争吵吵这种的思想。

  我们现在是做菩提的工作,做觉道的工作;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不要运用自己的烦恼;你若用自己的烦恼,那莫如不修行,莫如退回到本来的地位去。我们现在做菩提的工作,必须要运用智慧;运用智慧,就是没有烦恼;不能说每一个人都存一个自私的心──“我如何、我如何,我怎样子、我怎样子”。把这个“我”撇开在一边,打开你那个心地、打开你那个般若智慧,从事工作!

  所以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往大体上看,不要用个人的小知小见,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人。我们把这个事情做得圆满了,那才是我们的成绩。

  ※    ※    ※    ※

  D2.明今日文殊弘经,龙女因之成佛(分二)

  E1.明文殊通经 E2.明通经利益 E1(分五)

  F1.智积请退 F2.释尊止之 F3.文殊寻来 F4.智积请问 F5.文殊垂答

  今F1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

  在这个时候,下方的这位多宝如来的侍者叫智积。这一位智积菩萨,他对多宝佛说:我现在可以回去了吗?这位智积菩萨,在中国的苏州灵岩山常常显圣──显圣,就是来度众生、来令人看见他。在苏州灵岩山那儿要造庙,在地里头挖,就挖出一尊智积菩萨的相,这也是很奇怪的。

  F2.释尊止之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这时,释迦牟尼佛就挽留他了,告诉智积菩萨说,善男子!且待须臾:你这好孩子!你再等一等!Wait a minute! 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这里的法会中,有一位菩萨,他的名字叫文殊师利菩萨,也叫妙吉菩萨;你可以和他见一见!文殊师利菩萨很有智慧的,你可以和他谈论《妙法莲华经》的道理,然后你再回去也不迟啊!你多交一个朋友,大概是你也欢喜吧?

  F3.文殊寻来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坐在千叶宝莲华上,莲华有车轮那么大,跟从他一起来到法会中的菩萨,也都坐在千叶宝莲华上。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娑竭罗是梵语,翻译为咸海;龙宫就是在这个咸海里面。他们从咸海里面的龙宫,自自然然就涌出来,住在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到这个灵鹫山,从莲华下来,到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地方。来到佛前,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这二位如来。

  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修敬,就是来做恭敬的这种礼貌;礼拜完毕之后,就到智积菩萨所坐的地方,共相慰问;就这样:“How are you? 你好啊?”智积菩萨说:“Very good!(很好!)”这就叫慰问。然后大家都坐下。

  F4 智积请问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

  智积菩萨就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话了,说:“仁者!你到龙宫去,所化的众生有多少呢?化了多少条龙啊?有多少大龙,多少小龙?很好玩的吗?比度这鸽子还有意思吧?”仁,是仁者;仁者,也就是菩萨的别名。

  F5 文殊垂答

  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文殊师利言:文殊师利菩萨说了,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我所度的龙,有数不过来那么多!不单龙,就一切海里的众生也无量,没有法子可以说得出来,没有法子算得出来,不是口能说得出来的,也不是用心可以测量得出来的。且待须臾,自当证知:你等一等看看,你自然就知道有多少,不用我说!你数一数看!证知,就是证明。

  有的人就说,文殊师利菩萨在《法华经》〈叙品〉一开始的时候,他在这个法会,他什么时候走的?怎么又到海里去?释迦牟尼佛把这个大海都变没有了,他又怎么从海里来啦?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聪明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很愚痴的问题,可以说是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不重要的问题。所以这佛法,就怎么讲怎么有道理。

  释迦牟尼佛三变土田,把大海都变没有了,这是一个变的,你只眼睛看不见而已,实际上大海还是在这里。又有一个说法,释迦牟尼佛把大海搬到其他的世界去了,文殊菩萨他有大神通,他也可以从其他世界再来,这是一个说法。文殊菩萨在〈叙品〉最初说《法华经》时,他在这儿;菩萨的分身无量无边,随时他可以百千万亿化身,到任何的世界去教化众生。所以这个问题也重要、也不重要,也聪明、也愚痴;那么现在我稍微这么讲一讲,大约把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

  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我所教化的众生,不是口可以说得出来的,不是心可以想像得到的,因为这个数目是太大了,所以就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又说,你等一等,你自己就会知道啦!正在说这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忽然有无数这么多的大乘菩萨,坐到宝莲华上,也都是从这咸海里边涌出来,都一起到灵鹫山释迦牟尼佛的道场这个地方,都用他们这一种神通的妙用,停止在虚空中。

  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这一些个菩萨,都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海里所教化出来的。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他们都具足菩萨道,行菩萨所应该行的行门;他们大家都共同研究,来讨论这六种波罗蜜的妙法。所以这六波罗蜜,一切的菩萨都要来讨论它,都要来研究它,都要来学习它,何况我们凡夫呢!听了几次经,就说“我明白六度了”,岂有此理呢!明白六度,不是听几次经就明白,必须要行菩萨行。所以这么多的菩萨,都共同来学习这六度法门。

  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他们本来都是声闻人,而发大乘菩萨的心。因为现在这些个菩萨是对于菩萨道还没有完全了解,他还记得声闻所修的四谛、十二因缘这种的法门,所以他们还是说声闻乘的行门。现在这些个无论是菩萨、是声闻,都修行大乘的空义。大乘的空义是什么呢?就是实相;就是修行这实相的法门。

  文殊师利谓智积曰:文殊师利对智积菩萨又说了,于海教化,其事如是:你问我在海里教化多少众生,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的。现在所来的,你看看有多少?

  E2.明通经利益(分十)

  F1.智积偈赞 F2.文殊自叙 F3.问有得果 F4.答有其人 F5.智积疑问

  F6.龙女释疑 F7.挟权难问 F8.献珠除疑 F9.时众得益 F10.会众默然

  今F1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无量众 今此诸大会 及我皆已见

  演畅实相义 开阐一乘法 广导诸众生 令速成菩提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当时这位智积菩萨一看,文殊师利教化无量这么多的大菩萨、大声闻,都修大乘的空义;所以他就用偈颂来赞叹文殊师利菩萨。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你呀!因为有大智慧、有大德行、具大勇猛,向前精进,你真是一个最勇猛的一位健将!健将,就是最勇猛的人。所以你能教化、度脱这样无量的众生都行菩萨道。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现在在释迦牟尼佛说《妙法莲华经》这个法会中的一切大众,和我自己,大家都看见了!都已经看见你所教化的这么多众生。

  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你演说畅达,令一切众生都明白实相的道理、实相的意义。你又能开发阐明这一乘的妙法;一乘妙法,也就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你广泛的来引导、教化一切众生,使这一切众生都很快就成就菩提妙果。

  F2.文殊自叙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文殊师利就说了,我在娑竭罗这咸海里,你知道我尽给他们说什么法?我现在告诉你,我唯独的、单单地常常宣说这《妙法莲华经》,我不讲其他的经典。

  F3.问有得果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智积菩萨听见文殊师利菩萨说常常讲《妙法莲华经》,他就生出了怀疑了:“这一部经是最深的,他们海里头的众生能明白吗?”就问,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这《妙法莲华经》,既高深而且又微妙不可思议,是所有一切经中的宝物。这宝贵的经典,世间上很少很少有的。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可能有这个众生,他们听见《法华经》,依照这《妙法莲华经》来修行,也不懒惰,他是不是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呢?这个“不”字,是不知可不可以?表示生出一种怀疑。

  F4.答有其人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师利言:这位妙吉祥菩萨就说了,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在这咸海里边,龙宫里的龙王,他有一个女儿,年龄才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虽然她年纪小,可是智慧大,她非常的聪明。她虽然八岁,但能知道众生的前因后果,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修什么行门,就得到什么业果。得陀罗尼:她得到这总持法门了!陀罗尼是梵语,此名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总持身、口、意这三业清净而不犯。你口犯口业、身犯身业、意犯意业,你三业都不清净了,这就谈不到总持。所有佛所说的陀罗尼,她都明白。

  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秘藏,就是秘密之藏。什么是秘密之藏?就是“为彼说而此不知,为此说而彼不知。”譬如为张三说,李四不明白;为李四说,张三不明白。说的一样话,但是悟解不同──他所得到的这一种智慧不同,有的得深、有的得浅,这叫秘密之藏。彼此互不相知,你不知道我的事情、我不知道你的事情,这叫秘密。可是对于佛所说的秘密之藏,这位八岁的龙女都能够受持读诵、都能明白。深入禅定,了达诸法:她又能深深地得到禅定的三昧,能入定;不单能入定,而且还能明白一切法。

  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她在很短的刹那之间;就是快得甚至连一秒钟都没有,发大菩提心,得到不退转的果位,得到辩才无碍。她才会说呢!把死人都可以讲活了,就说得那么妙;为什么?死人也想要听一听她说法,所以又活了!你看妙不妙?这才叫辩才无碍。

  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她得到辩才无碍,可是她还对众生都放不下,看众生犹如赤子,就好像她的儿女一样。所以说佛是我们的慈悲父,我们众生都是佛的儿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她的功德圆满了,心里念法、口里说法;口演,就口里说法。她所说的法,是微妙广大的法;她所存的心、所念的,是慈悲仁让。她存有慈能予乐、悲能拔苦的心,而且能谦让爱护一切的众生。仁者爱人,对人人的这种爱护,是清净的,不是有一种的染污法在里头,所以叫仁爱。让,是谦让;她自己本来有足够的德行,可以坐很高的地位,但是她让给旁人坐。她的志向和意念都柔和雅善,能很快就成佛了!

  F5.智积疑问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智积菩萨言:文殊师利菩萨提出这位龙女很快就会成佛,智积菩萨更生了怀疑心,于是就说,你说这位龙女很快就会成佛了,可是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我看见释迦如来成佛,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他在无量劫以前,行人所难行的苦行。他所行的苦行,不是存心看人家做不到,我来做,标异现奇;不是!他心里并没有这么一个难行苦行的心,他行若未行,做就像没有做似的;所以这才叫“难行苦行”,人人都做不到的。我们人做一件苦行,就记得:我日中一食、我树下一宿、我长坐不卧,这真是不容易的!释迦牟尼佛做这种事情,他心里不认为不容易,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就应该这么样子!”没有认为这是难行的。

  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释迦牟尼佛连头发那么多的功德,他也不舍弃;所以一点一点的,由小的功德,积累成大的功德,由小的善,就积成大善。他为什么这样去受苦受难呢?他就为了要求觉道,想要得到一个真正的明白,所以他没有懒惰过、没有躲懒偷安,说:“啊!今天人都没有在这儿,我就睡觉啰!”或者明天有人,就同大家来胡诌八扯谈一谈,谈用不着的话。他没有这个事情!

  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我现在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这么广大的地方;芥子许,也就可以说是微尘许,像一粒微尘那么多。这么大的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粒微尘之处,不是这个菩萨行菩萨道,舍生命布施的地方!在三千大千世界,他把这个身命布施都满了!

  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释迦牟尼佛因为想要救度众生的缘故,所以他生生世世这样去修行这难行的苦行。然后于今生他才成佛!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我绝不相信这小龙女,能在刹那之间就成佛了。

  F6.龙女释疑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种好 用庄严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龙神咸恭敬

  一切众生类 无不宗奉者 又闻成菩提 唯佛当证知

  我阐大乘教 度脱苦众生

  在智积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辩论的时候,言论未讫:谈论这个问题,还没有说完呢!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在这时候,这龙女,忽然间现身到这法会中,五体投地,给释迦牟尼佛顶礼,给多宝如来顶礼,然后又向文殊师利菩萨顶礼,又向智积菩萨顶礼,就退回去到座位上;然后以一首偈颂赞叹多宝如来:

  深达罪福相:她说,深深的明白这个罪的相和福的相,所以就不造罪而修福,而得到无罪无福的相。无罪无福,就是超然成佛的相了,佛相就是超出罪福相之外的。遍照于十方:因为佛是福足慧足的两足之尊,所以佛的智慧能遍照到十方世界去。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这种微妙不可思议清净的法身,得到三十二种这大人之相,这都因为佛已六度圆满、万行具足,所以才得到这三十二相。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佛又以八十种的相好,来庄严佛的法身。

  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佛是天人所顶戴瞻仰恭敬的。戴,是顶戴;仰,是仰望、瞻仰。所有一切的龙呀、鬼神呀,都恭敬世尊。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所有一切众生的种类,没有不恭敬佛的,没有不以佛来作一个最崇拜者。

  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又听闻修行众生可以成佛,那么成佛的众生,只有佛才可以给他证明授记。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所以我现在所阐扬的,是大乘的教理,为了是想要把一切众生从苦海里头救度出来。

  F7.挟权难问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做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在龙女说完这首偈颂之后,大智舍利弗尊者对龙女说,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你所说的,你很快就会成佛,这种事情很令人难信的。所以者何:为什么呢?

  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因为你是位女身。而女身是不洁净的身体,不是成佛的法器,怎么可以说你能得无上菩提呢?又可以成佛成得这么快呢?

  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成佛道,是非常的悬远旷时,所以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都修福、修慧,才修成的这样相好。经过了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大劫,勤精进、修苦行,积功累德,修六度万行,时间久了,然后才得成就佛道的。

  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做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又者,何况这个女人身,尚且还有五种的障碍:第一,她不可以做大梵天王;第二,女身也不可以做帝释;第三,也不能做魔王;第四,不能做转轮圣王;第五种,不能成佛。女人身既然有这五种的障碍,这五种的地位都不能做,何况成佛呢?云何女身速得成佛:怎么可以说,你以女人之身就可以成佛道呢?

  F8.献珠除疑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其实,舍利弗尊者本来他在《维摩经》上,已经就知道没有男女相可得了,但是为什么他在这《妙法莲华经》的法会中怀疑龙女成佛之事呢?这不是舍利弗怀疑,也不是智积菩萨怀疑,是为众生而请问;恐怕众生在这情形之下,心生怀疑,不相信这部《法华经》。所以舍利弗来代表众生请问,才提出这种的理论,和龙女来辩论,说这女人不会成佛。本来舍利弗尊者和智积菩萨,都没有男女相可得了,怎么又会怀疑女身不能成佛呢?一般的凡夫看有男、有女,在证果的圣人上看,“男女之相,了不可得”。你们不要以为舍利弗真是不明白,要和龙女舌战。在舍利弗说完女身有五障──“不能做梵王、不能做帝释、不能做魔王、不能做转轮圣王、不能成佛”的这个时候。这女人身不做魔王,魔王有什么好做的?宁可做女人,也不做魔王!这个障,有也是最好的。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这时候,龙女有一宝珠。龙最爱惜它那个珠子,这宝珠值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这么有价值!她手持着这颗宝珠供养佛;上佛,是上供于佛。佛即受之,就接受啦!也没有拒绝说我不要你这个宝珠;没有,佛就拿来,就收起来。

  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龙女就对智积菩萨和舍利弗尊者说;智积菩萨也是很有智慧,舍利弗尊者更是大智,所以龙女对他们两个说,你这一位有智慧的菩萨,和你这位最聪明的尊者!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我现在供养佛这颗宝珠,世尊即刻就接纳了,你们说这事的发生是不是很快的?答言,甚疾:智积菩萨和舍利弗尊者听了她这么一问,也即刻说:“这很快的!佛很快就接受你的供养哪!”

  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龙女说,智积菩萨的神通也不可思议,舍利弗的神通也不可思议,以你们两位的威神力来观看着我成佛,比刚才我供养宝珠给世尊,世尊接受了;我成佛,比这样一种的快法更快!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就在说话这个时候,大家都看见这龙女,忽然之间,比献宝珠那个时间还快。献宝珠,她又要从袋里拿出来,又要叩头顶礼,然后顶在头上供养佛,这最低限度都要三、五分钟的时间。现在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足圆满菩萨所修的行门,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即刻就向南方的无垢世界去,坐到宝莲华上。坐宝莲华,也就是莲华化身,在这个莲蕊化身成佛了。

  谈到莲华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具足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华化身。

  (一)乃至失命,不说他过。你不要说是小事情,就甚至于你把生命丢了、没有了,也不讲他人的过错。例如我辩说:“啊!那事情不是我做的,是他错了,不怪我!”若不这样辩一下子,头就没有了、就死了;即使这样,我也不说他人的过错。这是失掉自己的生命,也不说他人的过错,这是第一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华化身。

  你们想一想,你们谁能做得到?有人要你的生命,如果你不向他解释一下,生命就没有了;解释一下,生命就可以有了!怎么样解释?就说:“哎!这个事情不一样,那是他的罪过,他叫我这么做的、他叫我这么说的!要不是他,我不会的。这不怪我!”那么就没有罪了;但是他甚至于就把自己的生命没有了,也不说他人的过失。你们各位想一想:一天到晚讲人家的是非,那就不会得到莲华化身去了!不过以前你们讲的是非,我都不管的;只要我教过你们之后,你们以后不讲了,那以前所犯的罪业,我就给你们证明说没有了!以后不犯就可以,以后再犯,那我就不证明了!

  (二)劝化众生,令归三宝。不单教人皈依三宝,而且教一切畜生都皈依三宝,行菩萨道。

  (三)安置一切于菩提心。把一切无论什么,都安置于菩提心里边,来帮助你发菩提心。

  (四)精修梵行,梵行无染;梵行,就是清净行。无染,就不贪、不瞋、不痴。精修梵行,修得一点贪心也没有。你不要在听经的时候没有贪心,不听经的时候,这贪心又出来了;或者甚至于听经时,我一讲说不要有贪心,你听不懂:“啊!真是的!讲这个道理!我最欢喜贪心了,为什么要没有贪心?”就发脾气了。一发脾气,以后就不听经了:“我睡觉好过听经呢!”就这样。你看,精修梵行,就是在微细微细处,都不要生贪心;不要见着人一供养了,供养一堆垃圾,就在垃圾里要找黄金、找珠宝。不要那么样子,那么样子太没价值了!

  (五)造立佛像,置莲华座。造,是造佛形像;安莲华座上,把佛安放在莲华座上,这也可以得到莲华化身。

  (六)忧恼众生,令除忧恼。你能解决众生的忧恼。众生忧愁得不得了,唉!怎么办?这件事情他不能解决问题了,你想法子帮他解决了,但是你不要说:“你要谢谢我!我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啊!”不要这样子,帮人解决问题,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七)于贡高人,常自谦下。对于这贡高的人,愿意作第一的人,你常能谦下,你应该对他谦下一点。所以要记得对谁也不要贡高的,你若有贡高心,那你不能莲华化身。

  (八)不恼他人。你不要做事情,做得令他人生烦恼,譬如你指使人:“你做这个!你做那个!”尤其美国人,你不要说普通人或者朋友、兄弟,甚至在夫妇方面,都不听你指挥。所以你们不能以为:我是 first(老大)的,我叫你做这、做那!不可以的!以前我这个师父,是很有一个师父的架子,不要说我叫你做,我就是不说,这么表示点意思,你若不做,我已经不高兴了!在香港、在东北,我的作风是这样。现在到了美国,我看儿子也不听父亲的教训、学生也不听老师的教训,我这个佛教的老师也要民主一点。所以我这个做师父的很民主,你们师兄弟更不可以不民主,更应该要民主一点!我们以真正的佛法,来行民主的制度、民主的方法,你看那多妙!

  成等正觉:正觉,就是所觉悟的正等,没有妄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这时,龙女成佛了,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南方的无垢世界和其他的九方世界──共十方,为一切的众生,演说妙法。这个妙法,就是不可思议,就是不要打妄想。

  F9.时众得益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

  尔时:在龙女到南方无垢世界演说妙法的时候。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就是堪忍的世界,也就是很多种的苦,令众生不容易忍受的世界。有很多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有很多的菩萨、声闻;还有很多的天龙八部,天上的龙、海里的龙,和鬼神等众;以及很多的人和非人。

  一切众生,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统统地都远远看见龙女成佛了,到南方无垢世界去,普为当时法会上的人及天人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所有的一切大众,心里非常的欢喜,都法喜充满,大家都同时敬礼这一位龙女成佛。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所有无量的众生,听见这位佛说法,都领解而开悟,都得到不退转的地位。无量众生得受道记:又无数量那么多的众生,得受成佛之记莂号。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在无垢世界有六反震动。

  什么叫六反震动呢?这是所谓“大地六遍震动”。六种震动,就是震、吼、击,动、涌、起;前面三种属于声,后面三种属于形。震,是地震。吼,是吼叫;不单震,而且还有声音。击,是撞击;好像两座山在一起一撞,山的石头和微尘也都纷碎了。动,就是动动荡荡的,它没有大的震。涌,就是从地涌出来;本来是平地,它涌起来一个高山。起,它是所有的大地都是起来了。这也就是表示我们六根的震动;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修道,有的时候,就会觉得好像震荡那么样子;有的时候,又好像有声音那么样吵着;有的时候,又好像撞击的情形;有的时候,在这儿打坐,啊!觉得就动弹起来了!这个动弹,不是你想要它动,是它自己动。涌,正打坐,怎么涌身到虚空去了?又觉得正在这坐着,整个身体在半空中起来了,就这叫六遍震动。现在这是无垢世界六遍震动,这就是当时在这个无垢世界,无量众生证果了,所以有这六种震动。六反震动,也叫六种震动,也叫六遍震动;每一种震动,又分来三种,这表示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六种震动的意思是这样子。

  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这时,在娑婆世界,有三千众生都得到不退转的果位,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有三千众生都发大菩提心,而得受记莂号。

  F10.会众默然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和在法会的一切大众,都没有什么话讲。默然,不说话了,这就表示“信受”了。因为不说话,这就是没有什么疑问了;没有什么疑问,就是信受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伯乐一顾 伯乐一顾

伯乐一顾成语名称伯乐一顾成语拼音bō lè yī gù成语...

伫结之情 伫结之情

伫结之情成语名称伫结之情成语拼音zhù jié zhī qíng...

伤财劳众 伤财劳众

伤财劳众...

伯歌季舞 伯歌季舞

伯歌季舞...

伤心疾首 伤心疾首

伤心疾首成语名称伤心疾首成语拼音shāng xīn jí shǒ...

最新文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古诗原文[挑错/...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

我亦飘零久!_1 我亦飘零久!_1

我亦飘零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清代顾贞观的...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古诗原文[挑错/...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成人...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古诗原文[挑错/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